黑格尔小逻辑(黑格尔小逻辑在线阅读)

时间:2021-09-06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黑格尔小逻辑(黑格尔小逻辑在线阅读)

恩格斯曾在《反杜林》和《自然辩证法》里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这种思维长期支配着人们的观念,它大约兴起于15世纪下半叶,当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建立,人们逐渐采用分析的方法去认识自然界,将它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专门的研究。这种做法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思维惯性:把各种自然物和自然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联系,只从静止的角度去做片面地考察。之后英国人培根与霍布斯将形而上学思维移植到哲学中,形成17世纪的英国经验论与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在恩格斯看来,孤立性百思特网、片面性和固定性是形而上学思维的基本特点,而不承认矛盾则是这种思维的本质特征。形而上学家们的信条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例如牛顿与惠更斯都不承认光的波粒二象性;形式逻辑的排中律也说“某物或者是A或者不是A,第三者是没有的”。

黑格尔《小逻辑》:什么是形而上学思维?

恩格斯着重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形而上学思维,黑百思特网格尔则立足于哲学史

根据恩格斯的思想,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提出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是辩证思维的观点。这一观点后来移植到中国,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因此,对哲学稍有点常识的人都说形而上学思维就是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反过来辩证思维则是整体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这种简洁的概括自然有益于教育和灌输,但也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毛病。就好比一个门外汉说经济学就是研究怎么做买卖的,我们虽然嘲笑他肤浅,但也承认这句话有几分道理,因为重商主义就是研究贸易的;然而单有几分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它距离真正的了解还十分遥远。

要想了解形而上学思维和辩证思维,需要读几本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而要想更为深入地去认识这两种思维的区别,就得读黑格尔的书了。因为,恩格斯说黑格尔是第一个对形而上学思维进行批判并恢复辩证思维的人。黑格尔的批判角度与恩格斯也不一样,理解起来,难度要更大些。

黑格尔眼中的“形而上学思维”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形而上学”不是一个意思,黑格尔通过对“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揭露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把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基于知性的形而上学;第二种是基于经验的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第三种是基于思辨的直接知识。对比《哲学史讲演录》,我们便可知道“形而上学”是指17世纪之前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笛卡尔、莱布尼兹等);“经验主义”指17世纪的英国经验论(培根、洛克等)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孔狄亚克、狄德罗等);“批判哲学”指康德的思想;“直接知识”指耶可比的哲学。

根百思特网据黑格尔正、反、合的思维公式,形而上学被视为最底层、最朴素的正题阶段,这种态度的思维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它需要经过第二种和第三种的发展,才能最终扬弃出辩证思维来。

黑格尔《小逻辑》:什么是形而上学思维?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发展史就是思维精神的演化史

与恩格斯一样,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思维的根本缺陷就是缺乏矛盾的观点,他在《小逻辑》中说:

“(形而上学思维)还没有意识到思想自身所包含的矛盾和思想自身与信仰的对立,却相信,只要靠反思作用即可认识真理。”

形而上学思维是从既定的原则与信仰出发的,它先接受某种信仰,然后根据这种信仰去描绘、理解对象,再造出感觉和直观的内容来,大多初期的哲学都具有这种特征。但它没有意识到,思想本身就隐含着与信仰直接的矛盾与对立。

例如汉朝以后的中国哲学家们,他们的思想基本都是从五部儒家经典出发的,先接受儒家道统,然后再根据这种道统思想去描述世界,把自然现象说成天人感应,把天地万物说成父母同胞,把男女雌雄说成阳唱阴和,把雾霾蔽日说成奸臣惑主等等;而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也是从《圣经》的教义出发,他们说善念是上帝吹入人们心中的,恶念则是魔鬼吹入的,宇宙规律只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即使你把事实真相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会说这一定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假象,用来考验我们的。

形而上学家们把几部经典奉为金科玉律,对学派的祖师顶礼膜拜。在东方没有一个道学家敢质疑四书五经;在西方没有一个神学教父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和《圣经》。正因如此,所以他们的思想老是停滞在有限的规定里,害怕看到不同教条之间的矛盾,也害怕自己的想法与信仰间产生矛盾,从而形成一种刻意回避矛盾的心理。他们不肯承认概念、范畴都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因此,黑格尔说“旧形而上学是有限的思维”,它与那种“无限的理性思维”根本不同,只能停留在有限的规定里,并且把这些有限规定当做至极的东西。

黑格尔《小逻辑》:什么是形而上学思维?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有限思维,没有发挥无限思考的能力

“有限思维”是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

“有限之物”是指那些存在终点,只能到达某种限度便告终止的东西,它在自己的界限之上会受到其他事物的限制。从这种意义上说来,人的思维乃是无限的。因为任何人都没法命令他人“不要思考”,没法对思维能力设置障碍。思维可以通过向外推进扩展,或者向内深入反思,不断超越原来的范围,摆脱限度。

然而形而上学思维却刻意要给思想设限,通过灌输与教导,让人们不敢离经叛道,不敢去思考那些与正统价值观相违背的东西,主动放弃了无限思维的能力。最终只能停留在几部经典,几个教条之上,始终在有限的规定里打转。

我们都知道,真理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真理,有限的语言并不足以表述它。就连基督徒也承认上帝是无限,他们在面对这个无限的对象时,却使用有限的、匮乏的语言去形容它。例如说“上帝有存在”、“灵魂是简单的”等等,这种表述无异于说思想是圆形的,万物是红色的,宇宙是香的——拿有限规定去说明无限对象,就会词不达意。“存在”、“简单”、“圆形”、“红色”、“坚硬”都是基于感觉经验的有限规定,而是“上帝”、“灵魂”、“思想”、“万物”和“宇宙”则是基于理性的无限对象。从来就没有人看见过上帝、触摸过灵魂、测量过思想以及闻过宇宙。因此,形而上学里的许多命题都是伪的。

在春秋时代,老子就已经察觉到这个问题,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对于那个无限的对象,他无法用有限的规定来说明,所以只能强行称之为“道”、“大”、“玄牝”、“百谷”或“有物”。《易传》也讲:“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此,黑格尔称赞说:“东方的哲人每每称神为无限多名或无尽名,这是完全正确的。”

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有限的规定,还不足以说明他想要表达的那个对象。理解那个对象才是关键,至于把它叫作“道”还是“大”,那是无关紧要的。然而,许多老子的门徒却带着形而上学的思维去理解他,把“道”这个字捧为神圣的教条,对其顶礼膜拜;还把老子鼓吹为神圣的“道祖”,这便有些滑稽了。

黑格尔《小逻辑》:什么是形而上学思维?

形而上学自称要研究超越形体的对象,却又把这个对象当做有形之物来描述

形而上学不承认矛盾,主张独断论

黑格尔说形而上学分为本体论、灵魂学、宇宙论以及宗教哲学四大部分,它以灵魂、宇宙和上帝为对象,这些对象都是超越感觉经验的,只能通过理性来进行思考和认识。

既然每个形而上学者都没有接触过这些对象,那么他们就只能从几本经典出发,对里面的教条进行演绎,以便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形而上学就不是自由的思想,它始终被那个几个基本教条所束缚,不能纯粹自在、摆脱一切材料的限制,去开拓未知的天地。

黑格尔认为有限范畴总是充满着矛盾,形而上学思维一直停留在这些范畴之上,所以理解不了矛盾。形而上学家激烈地讨论着“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物体能不能够被无限分割?”“时间有没有开端”等问题。而具有辩证思维的人却早已经发现这些问题具有“非此即彼”的片面性。

《庄子大宗师》在描述“道”的时候就巧妙地超出了这些有限规定的片面性,说它“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样,“道”这个无限对象就把上下、高深、先后、新老等属性兼有了过来,变成“亦此亦彼”。

黑格尔《小逻辑》:什么是形而上学思维?

形而上学思维导致教条主义和独断论

正因为形而上学不承认矛盾,所以才带有独断论的色彩,坚持着严格的“非此必彼”。韩愈说:“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便是这种思想。辩证法明白用有限规定去说明无限对象是徒劳的,所以不在词义上做无谓的纠缠。我们可以说:宇宙既非仅是有限的,也非仅是无限的,因为“有限”与“无限”并不能够完整地、全面地说明宇宙,也不能说明时间;可分与不可分也同样不能说明一切事物的属性——不能拿一个有限的规定去强加给具有无限属性的对象。

最后黑格尔指出形而上学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去把握理性的对象,并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的原则。”

形而上学思维是哲学思维中最初的知性阶段,尚未达到思辨的层次。还需要对它进行扬弃和发展,首先要把基础从几部经典著作转移到现实的对象上来,从实际出发,自由思考,开放思维,不设限制;然后再对有限范畴进行扬弃,承认矛盾,克服非此即彼的独断论,懂得用亦此亦彼的思想来思考问题;最后才能逐步建立起辩证思维的观念。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