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 生命日记(抗癌斗士于娟的“生命日记”)
这是于娟生命日记中流传最广的一段话,却远不能涵盖这个充满才情的女子在日记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
于娟,祖籍山东济宁,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也是乳腺癌晚期患者。
2009年12月于娟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2010年1月2日她被进一步确诊乳腺癌晚期, 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时许,于娟辞世,年仅32岁。于百思特网娟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这位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年轻教师,体会了种种逼近极限的痛苦、悲伤、不舍、不甘等情绪。于娟通过“复旦教师抗癌记录”的微博和“活着就是王道”的博百思特网客,用犀利而幽默的文笔,记下病中种种经历,剖白着自己的内心,记录她生命最后的旅程。
于娟:
一定不要熬夜
于娟的博客写到:“若天有定数,我过好我的每一天就是。若天不绝我,那么癌症却真是个警钟:我何苦像之前的三十年那样辛勤地做蝂捊。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活着就是王道,如是记之。”
于娟说:“回想十几年来,12点前没有睡过觉,平时早睡也基本在凌晨1点左右,厉害的时候熬通宵。得了癌症后深刻地理解了‘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的含义……”
第一,我没有遗传;第二,我的体质很好;第三,我刚生完孩子喂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岁以上人群,我那时只有31岁。”
“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积的结果。”
于娟: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癌症是我人生的分水岭。别人看来我人生尽毁。其实,我很奇怪为什么反而癌症这半年,除却病痛,自己居然如此容易快乐。我不是高僧,若不是这病患,自然放不下尘世。这场癌症却让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如此一来,索性简单了,索性真的很容易快乐。名利权情,没有一样不辛苦,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时隔一年,几经生死,我可以坐在桌边打字,我觉得是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客观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去分析总结一下,为啥是我得癌症。做这件事对我并无任何意义,但是对周围的人可能会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我在癌症里整整挣扎了一年,人间极刑般的苦痛,身心已经摧残到无可摧残,我不想看到这件事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发生,但凡是人百思特网,我都要去帮他们去避免,哪怕是我最为憎恨讨厌的人。
之所以去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尽量想写下来是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我都不应该是患上癌症的那个人。
痛定思痛,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哪点做得不好,所以上天给我开个如此大的玩笑,设个如此严峻的考验。
2011年5月23日,于娟生前留下70多篇“生命日记”被集结成书《此生未完成》发布,并请到著名作家周国平作序。
母亲:
为了女儿的“挪威森林”
于娟在患病后期时常对妈妈说:“想在家乡的某个地方,建成一片树林,在绿荫环抱之中长眠。”
早在 2007年,于娟在挪威留学时,母亲舒平去看她。母女俩在奥斯陆湖边散步时,为湖边幽静的森林而心醉。女儿问:“挪威的森林怎样?”母亲说:“美。”“那我们把挪威的森林搬回家吧!”
2007年 于娟和妈妈舒平在挪威合影照片
除了这个唯美的梦,于娟还有一个更为实际的计划。她在挪威从事的是生物质能源政策研究,希望能发展一片能源林。这种树木的种子可以制造生物柴油,既可帮助山区脱贫,也能绿化荒山,改善自然环境。她的想法得到了复旦和挪威导师的支持。
于娟留学回国后,开始着手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合作的能源林环保项目,并选择在于娟的老家山东济宁曲阜九仙山,打算作为能源林的研究基地,可是没等项目做完,于娟就永远的离开了。
为了完成女儿遗愿,于娟去世后,舒平只身来到偏僻的九仙山脚下,几乎将所有的心血和时间,都倾注在这片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上。
七年改造万亩荒山,
舒平为了完成女儿遗愿,
背后经历了哪些感人故事?
如今的“挪威森林”是什么样子?
本周五晚20:05
景芝酒业《一张照片》
一起走进中国的“挪威森林”
山东影视
一键关注
《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