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放假吗(冬至是法定节假日吗 )
冬至,俗称冬节、交冬、亚岁、长至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十一月廿四,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百思特网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冬至曾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作为节日的传统,可以溯源到周代。在这一天祭祀神鬼,以求国泰民安。
冬至正式成为一个节日,始于汉代,称为“冬节”。在这一日,官府要举行“贺冬”仪式,官员例行放假。《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此后,冬至放假的惯例一直沿袭。
魏晋时期,冬至称为“亚岁”,有臣子向天子献鞋袜以及民众向父母长辈拜节的礼仪。
唐、宋、元百思特网、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并重,百官放假数日,并进表朝贺。特别是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神灵的节庆日期,节日的气氛比过年更浓,因而有“肥冬瘦年”的说法。
冬至,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北洋政府采用公历,也兼用传统的农历,按春夏秋冬每季各设一节,冬至即为冬节。这一天,机关、学校以及各社会机构都会放假一天。因此,有童谣曰:“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假,学生不把钱。先生放一天,学生把一千”,可见古风遗俗。
1913年12月23日冬至,北洋政府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百思特网仪式的仪仗队
此时,一些极力主张文化革新的知识精英,如北大教授钱玄同就反对冬至作为节日放假。他在《“五四”与“游园”与“放假”》一文中表达过:“如废历的元旦、端午、中秋,和国历的冬至,也要放假,已经很没有道理了。”
钱玄同(1887—1939),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极力推行“国历”,并力求以一系列与中华民国建立和国民革命相关的纪念日,取代与旧历相关的传统节日。
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提案废除旧历,普用国历,禁止一切旧历节令放假。
1929年,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修正各机关及学校放假日期表》,规定法定假日包括:中国民国开国纪念日、新年、总理逝世纪念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日、国民革命军誓师纪念日、孔子诞辰纪念日(限于学校)、国庆纪念日、总理诞辰纪念日。由此,冬至不再作为享受法定假日的节日。
1930年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举行总理逝世纪念日活动影像
这一新规定很快就传导到了地方。笔者曾在1930年的《无锡县政公报》上找到,无锡县教育局明令各学校“不得擅放冬节假”的训令。
《无锡县政公报》1930年第41期
不过冬节放假并未就此完全绝迹。直到1937年的冬至前夕,厦门大学还在《厦大校刊》发布公告:“本校循例放假一天”。
《厦大校刊》1937年第1卷第8期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立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全体人员享受的节假有元旦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五一”劳动节放假1天,国庆节放假2天,部分人员享受的节假有“三八”妇女节妇女放假半天,“五四”青年节青年放假半天。新社会对包括冬至在内的,与旧历相关的传统节日,亦有意淡化。
时移世易,冬至的节庆气氛越来越淡,它作为可以享受假期的重大节日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