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你知道周处除三害)
我们在学文言文的时候,教科书里必定会有一篇《周处除三害》。在这个故事里,周处杀死了山中的老虎、斩杀了水中的蛟龙,最后自己也改过自新,成为了一位名将。
故事很励志,结局也很美好。可其实,周处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你知道后来的周处去哪里了吗?他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01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这是苏东坡在宜兴留下的诗句。
宜兴古称阳羡,那里有美丽的山水,也有著名的紫砂壶,和闻名于世的“阳羡茶”。“一城一壶一茶”这就是苏东坡想要终老的诗意小城。周处,就出生在孙吴时期的阳羡城里。
周处的父亲“周鲂”,是吴国鄱阳郡太守,可惜很早就去世了。周家就剩下周处这么一个宝贝儿子,所以,周夫人对周处十分溺爱,简直是百依百顺。
少年时期的周处,身材魁梧,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还不到二十岁就臂力十分惊人,阳羡城里无人能及。
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又正值青春飞扬、荷尔蒙分泌旺盛的时候,无所适事的周处,整天纠集一帮熊孩子,前呼后拥地,不是今天纵马奔腾践踏了老百姓的庄稼,就是明天弯弓射箭杀了老百姓养的鸡鸭,俨然一个混世魔王。
久而久之,当地的人都怨声一片,为此还编了一首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
渐渐地,这首民谣传到了周处的耳朵里,他没想到老百姓原来这么怨恨他。强烈的羞耻感让周处幡然醒悟,他突然想成为像他老爸一样的人物,赢得世人的尊敬。
不久,周处听说在义兴(今江苏宜兴市,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宜兴)的南山上有一只白额大虎,长桥下有一条蛟龙,它们常常出来祸害当地老百姓,被大家称为“二害”。于是,周处自告奋勇准备去为民除害,想以此来重新竖立自己的光辉形象。
周处进入深山,很快射死了那头白虎猛兽。但是,由于蛟龙在水中时浮时沉,掀风作浪,很难对付,周处与它战斗了三天三夜,也难分胜负。老百姓都以为周处必死无疑,大家都拍手称快,互相庆祝三害已除。没想到周处却平安归来。
周处回来以后,正好看到大家都在奔走相告,一起庆贺三害已除。到这个时候,周处才明白,原来,大家一直把他与白虎、蛟龙,并称为“义兴三害”,即使他杀死了白虎和蛟龙,也永远成不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英雄失意。周处黯然神伤地离开了阳羡,准备去投靠江东望族、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陆机、陆云。
周处找到了陆府,那天陆机不在,只有陆云在。周处情绪十分低落,对陆云说:“我想改过自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又担心一切已经迟了。”陆云给他打气说:“改变不分早晚,只要努力了成名是早晚的事!”一句话便百思特网说得周处茅塞顿开,燃起了心中希望。
从此以后,周处便开始发奋图强,认真学习,并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修养,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嚣张跋扈的少年郎了。
周处通过努力,一年以后,便声名在外,各个州府争着聘请他去做官。孙皓末年,周处在吴国任“都督”。
02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西晋灭孙吴统一了天下。
司马炎建立晋朝以后,那些在曹魏时期备受压抑的各世族,终于抬起了头。山西太原的王浑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王浑,曹魏时期,承袭了父亲王昶的京陵侯之位,后来追随司马昭部下,在攻打吴国的时候功绩显著,因此官职频频升迁。
有一天,王浑登上建邺宫饮酒,酒至半酣,因为平吴有功,所以有点沾沾自喜。王浑对吴国旧臣说:“各位都是亡国的人,难道不感到忧伤吗?”许多人听了敢怒不敢言。
只有周处慨然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意思是,你魏国还被灭在吴国前面,亡国之伤,怎么会只有我们吴国人呢?
这句话把王浑呛得无话可说,羞愧难当。
大家都为周处的刚正睿智而赞叹不已。但像周处这种性格的人,只知道讽喻规谏,不知道见风使舵,注定会得罪许多权贵之人,也终究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03
对于老百姓来说,周处毫无疑问是一位好官。
他任云南新平太守时,对戎狄安抚讲和,尽力使叛乱的羌人归附朝廷;他任四川广汉太守时,尽力处理积累多年的陈年旧案,是非曲直秉公办理;出任楚国内史时,正值当地发生死亡祸乱,他又把弃在荒郊野外的无名尸骸一一安葬。
昔日杀虎斩蛟的莽撞少年,如今成为了“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正是因为周处办事果敢刚毅,深得民心,不久便升为了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这个职位,主管监察和弹百思特网劾,具有考评百百思特网官的权利。如果周处生在明君的皇权之下,这个职位对于他是再适合不过了。
可惜的是,此时西晋的皇帝正是这位,曾经闹出过“何不食肉糜”笑话的晋惠帝司马衷。因为皇后贾南风干政专权,直接导致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各地诸王互相攻伐,战乱、饥荒、瘟疫使许多老百姓流离失所。
周处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混乱动荡的政局里,进行着对文武百官的考核评估。
他纠察弹劾官员时,不论宠臣还是皇亲国戚,都一视同仁。就连发现梁王“司马肜”的违法行为,周处都是严格按法律条文,对梁王作出了正当的结论。
周处的这种不识实务,忠烈刚直的作风,令朝廷大臣十分讨厌。尤其是梁王司马肜,更是因为他不识好歹,而对他恨之如骨,早就想寻找机会给他点颜色瞧瞧。
04
正好机会来了,氐族的首领“齐万年”起兵反叛,自立为帝,拥兵七万驻于陕西梁山。
晋朝于是派遣梁王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去平息齐万年叛乱。司马肜趁机对朝廷说:“周处是吴国名将的儿子,他忠烈果敢刚毅,应该派他跟随我们一起去征西。”而其他那些曾经被他记过一笔的大臣,更是一致附和。
这朝廷本就掌控在司马肜一伙的手里,周处自然就被安排在了夏侯骏的手下,一同去征西。
夏侯骏的妻子是司马肜的侄女,明摆着与司马肜是一伙的,周处此去必定凶多吉少。
所有人都知道这次司马肜是想报旧仇。
伏波将军孙秀有点于心不忍,劝他说:“你家里正好有老母亲,可以用这个理由推辞。”周处却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然我已经决定为国家效力,就不能找任何借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周处明怀着对朝廷的尽节之心,悲愤地上了路,并决意不活着回来!
05
刚一到达梁山,夏侯骏便逼迫周处带五千兵马去攻打拥有七万人的齐万年。
他们考虑的不是如何打赢这场仗,他们只想一泄私愤,早点把周处送上战场,置周处于死地而后快。
周处和士兵们还没吃饭,司马肜就下死命令要周处进军讨贼。军令如山,周处只好与振武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带兵一同在陕西的“六陌”进攻齐万年。
周处此时心中充满绝望,仿佛万事已休。前面是叛乱的戎狄,后面已无援兵,将士们的饭菜都还没有吃,可内心却又多么期待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啊!
他赋诗一首:“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美梁黍,期待能善终。”
周处带着五千兵马从晨起一直杀到日落,杀死敌人一万多,直到弓箭用尽,一同去的卢播和解系也只是袖手旁观,不增兵救援。
手下的士兵都劝周处撤退,周处按剑说道:“这正是我报效国家,献出生命的时刻,我为何要撤退?”说完继续杀敌,直到战死都没有后退一步。
这正是“如何正直招人忌,枉使沙场暴骨寒。”
一代名将,最终死于奸人之手。
宜兴的周王庙还在,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还在流传。也许正是因为许多像周处一样的豪杰人物,他们知错能改,最终名垂青史,所以才有了后来“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