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劝学篇(看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截然不同的救国之道)
随着欧美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西方列强开始将目光对准东方。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与清朝政府签订《南京条约》;1854年“黑船事件”,美国与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西方列强用铁炮打开中日两国的大门,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存亡都面临极大的挑战。张之洞与福泽谕吉都写下《劝学篇》,想要救国家于危难之际,扶大厦之将倾。
张之洞和劝学篇
截然不同的背景:明治维新和维新变法
1.明治维新如火如荼
福泽谕吉在19世纪70年代写下《劝学篇》,当时的明治政府已经完成“王政复古”,“废藩置县”等政治体制改革。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就导致在新的明治政府体系中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封建残余,想要瓦解封建势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传统的封建礼教统统剔除。福泽谕吉认为日本封建痼疾沉重,要根除这些必须依靠教育的普及,所以《劝学篇》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出版的。
明治维新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若常常怕人和谄媚人,逐渐成了习惯以后,他的脸皮就同铁一样厚。对于可耻的事也不知羞耻,应当与人讲理的时候也不敢讲理,见人只知道屈服。 ——福泽谕吉《劝学篇》
《劝学篇》开篇就指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生来平等,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福泽谕吉利用“天赋人权”釜底抽薪,从封建主义的源头对封建制度,等级制度进行瓦解。福泽谕吉把国家的贫穷归咎于人民的“愚昧”,而政府的专制也是因为人民的“愚昧”,所以福泽谕吉希望人民可以通过学习实现思想自由。
福泽谕吉
在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学制令》的时候,福泽谕吉愉快的说道:“我赞成平日用强迫的方法,让全国的男女适龄儿童,一律上学,这对于日本当今社会是当务之急。”思想的解放为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做好铺垫,教育的解放也为明治维新培养大量的人才,这种强迫受教育的方法在如今依旧在使用。
2.维新变法如日中天
尽在的大清王朝虽然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环伺,但是仍然牢牢的把控着中国。清政府“自救措施”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灰飞烟灭。而隔海相望的日本的成功变法,这就使得当时的有志之士都百思特网主张向日本学习变法。在这种情况之下张之洞完成自己的《劝学篇》,与这篇文章同时问世的还有中国的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
若皆有持危扶颠之心, 抱冰握火之志,则其国安于磐石,无能倾颠之者。 是故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而天下平;人人智其智,勇其勇,而天下强。 ——张之洞《劝学篇》
张之洞《劝学篇》首先就提出国家无处于危难之际,此时应当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同时张之洞认为只有保国,保教才能保种,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时候不能忘记儒家传统,最后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待西学要有选择的吸收,在科技,军事,教育等等都可以学习,但是唯独国家政体不能变。
张之洞,京汉铁路通车
《劝学篇》中将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说成是邪说,特别针对维新变法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认为的西学只能局限在技术层面,反对制度层面的学习。“张之洞认为学习可以造就人才,而中国单纯需要这些人才维护统治。一旦思想解放,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不存在,那么中国将会出现大乱子。
截然不同的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契约与报恩
1.福泽谕吉——社会契约,国家国民平等
福泽谕吉《劝学篇》中充分吸收社会契约论的精神,他认为人民与国家之间并不存直接关系,要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就需要制定契约一样的东西,相互遵守,毫厘必争,要使得双方能够完满的相处。这个契约就是:“政府代表人民执行法律,人民必须遵守法律”,需要双方同时遵守。
卢梭与契约论
一年间一人只出一,二日元,却受到政府的保护,晚上不怕盗贼,单身旅行不怕抢劫,得以安然度日,岂不是大为上算吗?世间尽管合算的买卖,可在比纳税给政府而受保护的事情更便宜。
——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指出在幕府统治期间,贵人豪族生活糜烂,于是他们巧立名目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并且灌输政府是保护农民安居乐业,所以农民需要向政府纳税以“报答国恩”。福泽谕吉重新论述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关系,将保护民众作为政府的义务,民众纳税作为自己的义务,这样一来大家只是契约的签订者,相互负责,之前带有封建色彩的“报恩”也就不存在了。
人人平等——独立宣言
在福泽谕吉《劝学篇》中倡导的是人人平等,福泽谕吉认为,国家是由人民构成的,就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一样的,所以说只有人民独立国家才能独立。福泽谕吉还指出数千年来国家权力被政府掌控,国民不过如流浪的食客,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附于政府,那么就不能养成独立的精神。真正的国民应该勇于面对现实,理性的认识差距,向西方学习;同时还要用于捍卫正义,不畏强权,据理抗击外侮。
2.百思特网张之洞——忠君爱国,人人与国为体
在面对帝国列强入侵的时候,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到“人人与国为体”,也就是说要求全国上下所有的人同心协力为国家出力,以实现民族振兴。张之洞认为现在的中国在朝廷的统治之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皇土”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的恩赐,所以我们需要报国恩。而此时正处于国家危亡,民族危亡的时刻,正是人民报皇恩的时候,人人都应该尽其所能,为朝廷效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
执政以启沃上心、集思广益为事, 言官以直言极谏为事, 疆吏以足食足兵为事, 将帅以明耻教战为事, 军民以亲上死长为事, 士林以通达时务为事。 ——张之洞
张之洞在希望国民可以人尽其力的时候也希望政府担任模范带头作用,人民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有序的变革。实质上就是将人民附属与政府,宣传人民无条件的服从统治者,从而成为统治者独百思特网断专权的工具。在他看来人民因为受到皇帝的恩典,所以说必须要无条件的接受朝廷的规章制度,伦理教化。
甲午战败之后,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去日本学习
张之洞提倡留学生出国学习,提出“出洋一年, 胜于读西书五年”,希望国民可以好好学习才能。但是要求学生在外出学习的时候不能忘却皇上的隆恩,学成归来之后一定要报国,因为要报恩。
截然不同的救国之路,不变的爱国心
纵观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劝学篇》,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由于当时的国情背景,导致两者提出两种不一样的救国方法,但是都是将民族振兴作为学习最后的目标。
福泽谕吉与日本的有志之士
一个国家所以能够独立,那是由于国民具有独立之心。如果人人都想做官、举国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十足官气,那么国家无论如何不能强盛 ——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主张人民思想独立,通过人民思想的独立从而推进国家的独立。由于当时的日本虽然已经建立起明治政府,但是当时的日本的还是有一大堆的不平等条约,这就让当时的日本人迫切的想要完成人民独立和国家独立。福泽谕吉正是因为这个目的写下的《劝学篇》,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国家未来的担心,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张之洞指挥的中法战争,是近代稍有胜利
张之洞主张中学西用,主张人民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想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人民进行控制。张之洞鼓励学生出日本留学,因为路近费少,日本的国情与中国相似,学成回国之后好消化。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张之洞已经抛弃以往的对日本的成见,用开明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相比较于梁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张之洞提出的方法是最符合当时的国情。
中日《劝学篇》小结——落后就要挨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落后就要挨打
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的时候,无论是士大夫阶级的张之洞与思想家福泽谕吉都怀着爱国之情,挽救国家危亡之情写下《劝学篇》。张之洞的《劝学篇》既批评顽固派守旧不思变,又批评维新派忘本,在当时的社会大前提下可以说是最切实的办法。相较于张之洞而言,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主要是为了开启明智,向西方学习成为当时的风潮,也正是在福泽谕吉的“劝学”之下,日本明治维新才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功。无论是张之洞还是福泽谕吉虽然劝学的目的不同,都为两国救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构造了新的国家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