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中国有几个城市叫滨海)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百思特网#3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以京津冀为核心、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三省两市经济区域,面积51.8万平方公里。2018年,地区总人口2.6亿,占全国18.4%;地区生产总值18.7万亿元,占全国20.4%。环渤海经济区域是我国北方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之后最有条件形成跨区域合作的经济区域。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内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当前国内外日益增强的区域经济合作相比,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
两会期间,民盟中央建议,为解决环渤海地区城市单打独斗所带来的产业布局无序、资源环境关系紧张问题,以及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应将环渤海地区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民盟中央指出,环渤海地区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三大城市群各自为政,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城市群基本框架仍需完善;跨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港口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区域间关联合作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区域资源环境百思特网超负荷承载,渤海湾局部海域污染问题突出,环保形势严峻;区域产业结构趋于雷同,产业链关联不够紧密,产业发展互补性不强;国有企业占比长期较高,市场主体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意愿不强、行百思特网动不足。
民盟中央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环渤海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承载对内“协同发展”与对外构建“合作共赢”格局的战略责任。
短期看,有利于解决环渤海地区城市单打独斗所带来的产业布局无序、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问题。长期看,还可以通过构建世界级湾区城市群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并为“一带一路”倡议及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提供重要载体。
为此,民盟中央建议应将环渤海地区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民盟中央提出,中央层面应制定环渤海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将环渤海地区一体化提升到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同样的国家战略层级,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叠加推进、联动发展,打造我国北方区域协调发展新高地。
在规划中,应将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为建设世界级湾区城市群组,发挥其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南联长珠、东通韩日、北接蒙俄的独特地缘优势,秉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共治共赢共享的理念,实现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民盟中央认为,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可分三个阶段实现:到2025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一体化特征鲜明,开放发展能力和国际化程度显著增强;到2035年,发展要素合理流动、产业空间布局较为科学、城市发展定位明确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到2050年,城市关联度较强,要素流动通畅,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高,开放活力动力十足,世界级湾区城市群组初步建成。
民盟中央同时建议,成立高层协调推进机构,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深化强化环渤海地区环保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如在环保一体化方面,应统一编制环渤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开展各类型各要素污染来源调查和清单编制;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构建环渤海陆海气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支持环渤海区域培育绿色金融体系,指导其建立健全与绿色金融相关的监管机制。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方面,应以环渤海地区为试点,打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和5G布局建设示范区;支持河北省产业结构向高端服务业过渡转型,支持山东省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辽宁省数字经济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形成区域经济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建设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等系统化的数字经济园区;统一标准规范,加强信息管理系统一体化的安全体系建设;以北京、天津、大连、济南和青岛等城市为中心,打造环渤海地区数字技术高地。
整理 | 朱妍 张金梦
责编 | 张金梦
猜你还想看:两会速递 | 民建中央:做好顶层设计,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两会速递 | 倪海琼:应鼓励公建、新农村率先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两会速递 | 民进中央:数字经济发展需强化政府政策支持
两会速递 | 致公党中央:建设央地协同的多层次能源科创体系
关于我们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能源报社与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联合出版;是中国城市能源变革产业发展联盟的核心刊物。
于2019年3月4日正式创刊,全彩,双周刊,每期4个版面,每周一出版,随《中国能源报》发行。通过行业组织和权威媒体互动的平台连接力、专业的舆论引导力,打造城市与能源的舆论高地,引领城市能源转变走品牌化道路。逐步形成报纸、网站、微信为一体的融媒体新闻载体。
公众号: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城市能源周刊,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