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之邦(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时间:2021-08-24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中国礼仪之邦(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巫术在全人类发展早期都拥有重要的地位。巫术具有技术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西方历史上,技术的那一面转化成了科学,情感的那一面转化成了宗教。

在中国,巫术却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所以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中国人也就不需要宗教了。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远古时期的中国有两点和西方不同,这决定了巫术在中国发展成了另一种样子。

首先,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人供奉的神灵其实就是自己的祖先。郭沫若就曾经指出,商朝人所供奉的天帝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祖先。实行宗法制的周朝就更是如此。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国人在祠堂里供奉的仍然都是祖宗的牌位。

你想,人们把祖先当成神灵来供奉,那根本不可能把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截然分开,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自己迟早也要去那个世界和祖先们相会。生和死,人和神,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直是彼此相通的。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今天我们还经常能看到,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时候,都要烧百思特网一些纸钱,甚至是纸做的房子和车子,因为我们觉得,亲人们在阴间的日子还是和阳间差不多,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因为有这种传统,中国人心中的神根本不会是西方的上帝那种形象。既然神就是祖先,那我的祖先怎么可能让我杀掉自己的儿子,去向他表示忠诚呢?中国人对于神灵的敬畏,也就不可能发展到西方那样的程度。

远古时期的中国还有第二个特征,那就是祭司们的首领也一直是部族的政治首领,也就是所谓的“王”或者是“天子”。换句话说,神权和王权是由同一个人掌握的。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在今天的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发掘出了良渚文化的遗址。良渚文化距离今天大约五千年左右,在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个人的墓,墓里的陪葬品有一把“钺”,也就是大斧,象征王权。还有一块“琮”,也就是玉器,象征神权。这两件东西是放在同一个人的墓里,说明这个人既是祭司的领袖,也是政治的领袖。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也留下了类似的证据。比如《史记》里说,大禹的儿子,也就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夏启,曾经当众跳过一支叫《九代》的舞蹈。这支舞蹈其实就是巫术舞蹈,《史记》里的这段话说的其实是夏启作为一个祭司在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的情景。

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桑林祷雨”,说的是当时发生了大旱,五年没有收成,商汤就在百思特网一片桑树林里向神灵祈祷,还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作为祭品,结果真的下起了大雨。这个故事说明商汤其实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祭司。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在西方历史上可不是这样的。西方历史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的祭司们一般都待在神庙里,专门负责和神对话,不会过问城邦的政治。古代中国的神权和王权却是合一的,这造成了什么结果呢?

古代中国的大祭司同时也是政治领袖,而政治领袖在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其他部族打仗。打仗必须要清醒和冷静,不能搞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否则就可能导致亡国。而且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上古时期的战争又特别频繁,特别残酷。

史书中记载,大禹曾经召集各个部落来开会,当时有上万个部落来参加。后来周武王也曾经会盟诸侯,就只剩八百诸侯了。到了春秋时期,就只剩一百多个国家。战国时期就只剩下“战国七雄”,到最后就只剩一个统一的秦朝。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个:战争和通婚,其中战争又是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面对这种情况,政治领袖们必须要靠人的理性去做出判断,不能依靠鬼神的意志。武王伐纣的前夕,周武王就曾经让人来算了个卦,结果算出来结果是凶。姜子牙就冲上来,把算卦用的工具都抢过来扔到地上,说“枯草和乌龟壳哪能知道吉凶”,别管他,照打就是了。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打仗要靠人自己做判断,鬼神是帮不了你的。

于是,对于神的敬畏,在古代中国就越来越淡。巫术在中国就发展成了另一种样子。

我们还是回到巫术的两个方面:技术和情感。在中国的远古百思特网时期,巫术也兼有这两方面特征。那么这两个方面在古代中国又发展成了什么呢。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我们先来看技术这个方面。在古代中国,负责巫术的就是政治领袖,政治领袖想的是怎么用巫术来维护统治。到了西周时期,著名的周公就把巫术中技术的那一面加工了一下,把它变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也就是所谓的“周礼”。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

首先,巫术当中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变成了礼仪当中的各种规矩。我们曾经说过,祭司们因为负有重要的使命,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总结和提炼,就变成了周礼中的各种成文规定。

比如祭司们长期观察天象,对于历法和节气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周礼当中就把这些知识进行了总结,变成了迎春之礼、迎秋之礼之类的礼仪。这些礼仪的功能除了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实也是在指导农民,春天来了该播种,秋天到了该收获。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祭司们的丰富知识,在中国没有变成系统的科学,而是变成了各种实用的规矩。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叫作实用主义,也就是古代的中国人更多关注和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对抽象的科学研究缺乏兴趣。

其次,巫术当中的各种动作,变成了礼仪当中的动作。我们都知道,所谓的礼仪往往表现为一套动作,这套动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求是很严格的。甚至像磕头这个动作,都有很多规定:有的时候头必须着地,发出响声,有的时候就不用这样;有的时候磕一个头就可以,有的时候要三跪九叩。

为什么这么严格呢?因为这些动作其实都是来自巫术当中的动作,而巫术是非常严格的,因为远古时期的人们相信,如果进行巫术活动的时候,把动作做错了,那就会触怒神灵,就会给族人带来灾难。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某些人类学家发现,美洲的印第安人部落当中,对巫术的动作非常看重,比如大家在一起跳巫术舞蹈,如果有人跳错了,这个人就会被处死。这在远古时期的人类社会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当时的中国也是如此。巫术的动作变成了礼仪的动作,所以礼仪的动作也要遵循和巫术动作一样的严格要求,一举手,一投足,都不能出错,否则就叫作“失礼”。

在古代中国,失礼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要是在父母面前失礼,就会被责骂;要是在君王面前失礼,还可能会被问罪。礼仪对动作的要求之所以这么严格,就是因为礼仪的动作是从巫术那里转化过来的。

你看,巫术当中技术的那一面,就这样转化成了礼仪。那么巫术当中还有情感的那一面,这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巫术当中的情感,其实就是对于神灵的敬畏。我们前面说过,古代中国所谓的神灵,其实就是祖先。周公创造周礼的时候,就是把对于周人祖先的敬畏,作为周礼的情感基础。这种情感既有神的一面,又有人的一面,因为祖先是既有神性,又有人性的。我们可以看出,在周公的时代,周礼在情感的方面,其实还保留了巫术的一些特征,也就是对于神灵的敬畏。

但我们前面还说过,古代中国的战争使当时的人们越来越不相信神灵,而相信人自己的判断。所以在春秋时期,这种对于祖先神明的敬畏之情也就淡化了,周礼也就失去了情感基础,于是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一心想要恢复周礼的孔子,就要为周礼寻找一个新的情感基础。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孔子的确做到了。他找到的这个新的情感基础叫作“仁”,仁义的仁。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所谓的仁其实就是对于他人的爱。那我们最爱的人是谁呢?首先就是我们的父母。所以孔子就把对于父母的爱也就是“孝”,作为一切情感的基础。你如果孝顺你的父母,也自然会友爱你的兄弟,尊重你的朋友,忠于你的君王。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当中有一个小故事:孔子有个弟子叫宰予,就是曾经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成“朽木不可雕”的那位。宰予有一天来问孔子,说老师啊,周礼中规定父母去世,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三年是不是有点太长了,改成一年行不行?孔子就生气了,说为什么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因为人生下来以后,要被父母抱在怀里抱上三年,守孝三年其实就是报答父母抱你三年的恩情啊。宰予这个人,居然连这个都不愿意,真是不仁啊!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你看,孔子是怎么解释守孝三年这个礼仪的?他没有说这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而是说了一条最为朴素和世俗的理由:你父母那么爱你,当初不辞辛苦抱了你三年,你难道不爱你的父母吗?为他们守孝三年都不愿意吗?你连父母都不爱,肯定更不会爱其他人,这个就叫作“不仁”。在孔子的眼中,遵守礼仪的情感动机,已经不是出于敬畏神灵,而是出于“爱”,这个“爱”并不神秘,它就是人的天性。

到这一步,巫术当中情感的那一面,也就转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如果说周公制定的礼仪还保留了一点神秘主义的色彩,那么到了孔子这里,这一点残存的神秘主义也消失了。古代的中国人对父母磕头,是表达对父母的孝顺;对朋友作揖,是表达对朋友的尊敬,这一切都非常自然。远古时期的巫术,就这样完全转化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中国也因此没有成为一个宗教和科学的国度,而是成了一个“礼仪之邦”。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