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简介(静静的顿河作者到底是谁)
(说历史的女人——第497期)自古以来,文坛上就有不少以抄袭、剽窃为手段的文贼出现,即便大诗人也干过这事,比如如唐代大诗人宋之问就剽窃过他外甥刘希夷的诗作,而留下千古骂名。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上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过关于抄袭、剽窃的行为,有时候很难定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疑难案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个世界上著名的关于剽窃的案例。他因小学都没毕业,在20出头时就写了一本很牛的书,但被指控剽窃,后来此书还获得了享誉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仅其手稿就价值135万——普京专门批示奖励了手稿收藏者135万。可是这本传奇之书被指控为剽窃之作的众多人中,有一位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引起了世界文坛的轰动,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大的一起悬案。这本很牛的书是什么?他的作者是谁?他究竟是不是剽窃?欲知详情,本回分解。
这部很牛的书估计大家也不陌生,就是长达150万字的俄罗斯文学皇皇巨著《静静的顿河》。《静静的顿河》以史诗般的气度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奋斗历程。作者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而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米哈依尔-肖洛霍夫一直被世人质疑,究竟是不是此书的真正作者。此书自成书以来,有不少人包括著名评论家都怀疑米哈依尔-肖洛霍夫是剽窃别人的作品。那么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究竟冤不冤呢?
其实《静静的顿河》刚写出来就被人质疑了。《静静的顿河》第一部(35万字)发表于1928年,书一发表便震惊了苏联以至于整个欧洲文坛,让年轻的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名声鹊起。但同时他就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于1905年5月24日出生在顿河军屯州的克鲁日伊林村。《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发表时百思特网,米哈依尔-肖洛霍夫才23岁。一个23岁涉世未深的小伙子能写出如此具有宏大历史意义、并且规模如此巨大的作品吗?比如当时苏联著名文学评论家尤-尤佐夫斯基就是这样质疑的,他毫不客气地说,米哈依尔-肖洛霍夫是剽窃别人的作品。令人惊奇的还有,米哈依尔-肖洛霍夫24岁时又发表了《静静的顿河》第二部,36万字!前两部共71万字,这对于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来说,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令人质疑的还有他的学历。肖洛霍夫六岁开始读书,因为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他刚读完四年级就被迫辍学,从此便永远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也就是说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小学还没有毕业,怎么能写出这么天才的作品?不过持肯定的一方认为,自古以来天才作家多了去了,为什么作家必须有很高的学历?要说也是,我们的莫言也是小学学历,学历与写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是读书要多。那么米哈依尔-肖洛霍夫读书多吗?
再看他的家庭背景。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的祖父是一个拥有多家店铺的商人,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的父亲早年在他爷爷的克鲁日伊林村的布匹杂货小铺里做店员,他毕业于教区中学,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但有教养,爱读书,家里藏有俄国及欧美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就是说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家里藏书很多,所以他小时候肯定是读过许多书的。但读书多就能写出一部大制作吗?特别是这种大部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小说,没有相当的生活阅历恐怕也是很难的。《静静的顿河》写的是哥萨克人的历史,米哈依尔-肖洛霍夫与哥萨克人有什么渊源吗?这也是个疑问。
严格来说,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并非地道的顿河哥萨克人,而是外乡人。一百多年前,他的祖父从梁赞省迁到顿河落户的。不过,既然三代近百年落户顿河哥萨克,也应该被同化了吧。当时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对于别人的质疑给予了极力反驳。1929年苏联成立了以绥拉菲莫维奇为首的作家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列宁的妹妹玛利娅提议设立的,她想支持年轻的肖洛霍夫。这个委员会的职责就是解决《静静的顿河》的著作权问题。肖洛霍夫拎着装着小说第一、二部的手稿的箱子到了委员会,委员会审查了手稿,查验了旁证材料,最后得出结论:毫无疑问,《静静的顿河》的著作权属于肖洛霍夫。
这件事似乎已经定论。但是,因为小说《静静的顿河》的巨大影响力,在上世纪30年代,它就被拍成了电影。因为这场电影,又让这部书的作者引起了争议。一天,当摄制组正在顿河附近拍电影《静静的顿河》时,突然一个老妇人扑向他们,喊道:“这是我儿子写的书,不是肖洛霍夫的!”其结果是,人们把她当做疯子赶走了。因为权威部门已经鉴定了作者的问题。但这位老妇人难道真的疯子?她究竟是谁?她儿子又是谁?
后来经人调查才知,这位老妇人原来是哥萨克某村村长的遗孀,他儿子叫费奥多尔-德米特里耶维奇,于1870年2月14日生在顿河某村,从一所历史语言学院毕业,教过12年书。40岁以后,他走遍顿河大地,收集材料,为写书做准备;他曾收集了哥萨克的老人们跟他讲的许多传说、神话、谚语、方言等。可后来他参加内战时负了伤,得伤寒死去。这位村长的遗孀没有儿子临终遗言,但却留有儿子写给她的一封信。在信中,儿子谈到战争和死亡,谈到他不怕死,但只想把描写顿河哥萨克的命运的书献给人民,并提到新结识的朋友肖洛霍夫,要母亲如见到他时要像接待儿子那样。其中还有一段对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的看法:“他是个有点狡猾的小伙子,城府很深……”
后来有人把费奥多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死亡通知书和一个挎包送给了他母亲。根据儿子信中说的,挎包里应该有写着作品的笔记本,但挎包里却没有。后来肖洛霍夫去见这位老妇人时,老妇人问他见过此挎包没有?里面的笔记本哪里去了?肖洛霍夫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在老人锐利的追问下,肖洛霍夫没有道别就匆匆地离开了。
这位母亲后来对别人说道:“如果我没有活到那可怕的、如噩梦似的一天——1928年1月15日该多好!那时邻居拿给我一本翻破了的《十月》杂志。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肖洛霍夫署自己的名字发表了我儿子的书,他给书起名为《静静的顿河》。他几乎毫无改动,甚至连书中人物的名字……”此书发表后,在引起轰动的同时,也使人们大为吃惊。读过米哈依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作家阿-托尔斯泰大惑不解说,一个庸才怎么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天才?
后来老妇人前往莫斯科讨公道,但编辑部人们仍把她当疯子。她又给当时主管文艺的加里宁写信,但信也石沉大海。她去找肖洛霍夫,米哈依尔-肖洛霍夫躲着根本就不见她。最后有位作家魏列萨耶夫和一位新闻记者带她去找律师。律师说,事情可能如你所说,但是没有物证。律师不相信空口白说,只相信证据。并告诉她,不仅他帮不了,没有证据,任何人也帮不了她。之后这位老妇人在绝望中自杀了。
这位老妇人的儿子德米特里耶维奇难道才是真正《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不过这个故事向来被当做一种野史,不被官方承认。
官方承认的是,当时肖洛霍夫将手稿留在了莫斯科,留在了他的挚友、农村题材作家瓦西里-库达舍夫家里。肖洛霍夫担心手稿会丢失。因为在那些年里顿河地区的局势很复杂,当地的红军情报局认为肖洛霍夫是个可疑分子。肖洛霍夫恐怕手稿被夺走,被毁掉,所以他就将手稿留在好友库达舍夫家里。
可库达舍夫1941年8月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他被俘虏牺牲在德国。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库达舍夫给妻子写了几封信,希望能够通知到肖洛霍夫,与肖洛霍夫见面,以便将手稿归还他。但是肖洛霍夫本人也上了前线,他们就未见上面,《静静的顿河》的手稿就这样留在了库达舍夫家里。他牺牲后,手稿就由他的遗孀保管。后来库达舍夫的遗孀死了,手稿又转到了她侄女手里。
好像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可是当《静静的顿河》在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又起风波。上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的《〈静静的顿河〉的激流》一书,使得当初未彻底平息的小说著作权之争又变得扑朔迷离。最受人关注的是,苏联的另一位著名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也严重认为米哈依尔-肖洛霍夫是剽窃者。
1974年,索尔尼琴科流亡国外时,在巴黎出版梅德贝杰瓦的《〈静静的顿河〉的激流》一书,指出第一、二卷的95%和第三、四卷68%—70%都是原作者库烈可夫的用语,再次在文坛掀起了对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的质疑。索尔仁尼琴为该书写序说:“一个23岁初出茅庐的新手(指肖洛霍夫)利用远远超出他生活经验和教育水平(小学四年级)的材料,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这是世界文学史中前所未有的”。索尔仁尼琴说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当时只有10岁,并没有参加世界大战;国内战争结束,他才刚满14岁,然而他却“十分在行地描绘了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后来肖洛霍夫再也没有写出能和《静静的顿河》相媲美的作品了。这又是什么原因?
索尔仁尼琴说的也不无道理。像同样是苏联天才作家的高尔基,应该是从小经历最复杂最坎坷的一位作家了,而且热爱文学,嗜书如命,可是他年近五十岁才写出代表作《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三部曲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已是少年天才了,但普希金的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30多岁才发表;莱蒙托夫26岁时才发表名著《当代英雄》,还是由五个中篇组成,而且情节比较单纯,也才10多万字。而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在24岁就写出史诗般的《静静的顿河》前两部70多万字,显然太过夸张。反正同样是天才作家的索尔仁尼琴是死也不相信米哈依尔-肖洛霍夫有这本事。
直到1993年著名学者马卡洛夫夫妇在《新世界》杂志上撰文,也坚持索尔仁尼琴的说法,即米哈依尔-肖洛霍夫是剽窃别人的作品。
耐人寻味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就出现了围绕《静静的顿河》手稿的种种质疑,肖洛霍夫本人也深受此类质疑的伤害,他为自己进行过激烈的辩护,但是,在70年代索尔仁尼琴等发难之时,肖洛霍夫本人却淡定自若,并没有为自己辩护。
不过对于著作权的理论上的争论,不管闹的多厉害,只要原稿一出现,一切就会真相大白。1999年,《静静的顿河》的手稿终于被发现!它存于肖氏生前密友库达绍夫的一位远亲家中。俄罗斯文献鉴定专家委员会鉴定了手稿,确定为肖洛霍夫手迹(其中659页为肖氏本人手迹,另247页为其妻子和妹妹抄录)。
这份手稿十分珍贵。随后普京总统指示财政部门立即拨款,付给手稿保管人135万卢布,在当时相当于5万美元,或者41.4万人民币。手稿就交国家有关部门保管了。轰动七十二年的这场文坛悬案终于收场。
然而所谓收场也只是官方认为的,在民间仍然争论不休。比如马卡洛夫,他坚持手稿本身就是盗作的证据,尤其是故事开始的1912年气象记述,和当年的实际气象几乎一模一样,那年肖洛霍夫才六岁,他不可能写得如此逼真。还有那位诺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他是个很严格的很谨慎的学者,他难道会信口雌黄吗?
总之,目前支持肖洛霍夫的保守派居多,或者以俄国官方为主,支持剽窃百思特网论的则以民间激进的知识分子为主。不管怎么说,《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至于连小学都没毕业的米哈依尔-肖洛霍夫,是不是它的真正作者,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反正诺贝尔奖已经拿到手,他本人也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是不是剽窃者,跟他似乎也没有关系了。而最终保存手稿者,倒真应予表彰,总统奖给他135万卢布,根本不算多,因百思特网为他提供了有关《静静的顿河》的研究资料,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不过关于米哈依尔-肖洛霍夫是不是一位剽窃者,有兴趣者仍可以自由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