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心理学家(最自信的心理学家)

时间:2021-08-23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华生心理学家(最自信的心理学家)

说到心理学家,大多数人脑海里可能第一个想起的名字会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也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学家,而他的孙子卢西安弗洛伊德则是一名非常有名的画家,2008年他的画作《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曾经创纪录的以3360万美元卖出。

最自信的心理学家,却养出3名抑郁症的孩子,自恋型父母有多可怕

卢西安弗洛伊德和他的作品

这个故事的主角并不是弗洛伊德,但他同样也是一名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他的名字叫做华生。

1908年,华生成为霍普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很快地成为了心理学系主任。

1913年,华生创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为了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分支。

他的那句名言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听过。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教授、甚至乞丐或强盗。

最自信的心理学家,却养出3名抑郁症的孩子,自恋型父母有多可怕


是的,华生无疑是历史上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最有信心的心理学家,可他的子女,却因为他的“自大”,遭遇了悲剧的一生。

华生的3个子女

华生的一生无疑是名利双收的。

他长相英俊,在学术界,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担任大学教授期间,与自己的研究生发生了一段婚外情,他也因此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以及教授生涯。

1921年,华生开始在知名企业担任副总裁,职场生涯也可谓一帆风顺。

而与他那句震惊世人的名言相反,他的3名子女,并没有如他声称般,成为了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相反,他们都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最自信的心理学家,却养出3名抑郁症的孩子,自恋型父母有多可怕


大儿子30岁就因抑郁症自杀,生前虽然也是一名心理学研究者,可他叛逃了父亲的行为主义,由于抑郁症的困扰,他选择成为了一名精神分析师。

二女儿和最小的儿子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女儿多次自杀未果,小儿子也由于情商过低,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需要依靠华生的救济过日。

华生的教育理念,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缺爱,是人的一种灾难

行为主义的理论,源自于机械唯物主义以及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机械唯物主义将人性,也归结为一种机械运动,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将人的心脏比作一个钟表上的发条,意味着,人,实际上可以等同于一种机器。

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则提供了一种人类行为模式形成的理论依据。

华生的理论结合了这两者的特点,他认为一个小孩就是一张白纸,而养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期望,在这张纸上写上自己期望上的内容。

最自信的心理学家,却养出3名抑郁症的孩子,自恋型父母有多可怕


用机械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屏除亲子间的情感因素,能够快速地塑造孩子的行为模式,可以培养TA成为一个能够符合教育者期望的“大人”。

通过奖赏与惩罚的模式来教育孩子,是曾经流行一时的虎妈狼爸教育理念惯用的模式。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在西方也曾经十分风靡,华生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演讲者。

19百思特网59年,由于对华生理论的质疑,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在恒河猴身上做了一项实验。

他残忍地让小猴子从出生的第一天就与母亲分离,并给它们提供了两个母亲,一个是身上挂着奶瓶的钢丝妈妈,一个是身上没有食物,但很柔软的布料妈妈。

最自信的心理学家,却养出3名抑郁症的孩子,自恋型父母有多可怕


根据华生的“有奶就是娘”的猜想,小猴子应该会更喜欢身上挂着奶瓶的钢丝妈妈,而不是没有食物的布料妈妈。

可是实验的结果正好相反,小猴子除了吃饭的时间和钢丝妈妈待在一起,其它时间,它都紧紧地“跟随”着布料妈妈,长时间的依偎在她身上。

而在另一项研究中,哈洛直接剥夺了小猴子的布料妈妈,实验环境里,只有提供食物的钢丝妈妈,很不幸的,这些小猴子长大后重新回归猴群里时,都表现出了抑郁症的症状,而那些在童年时期,拥有布料妈妈的小猴子,则表现的相对正常。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揭示了,在教育中,除了奖赏与惩罚的强化机制之外,爱,也是养成一个健康宝宝的重要因素。

而爱的感觉,最原始的来源,就是养育者的拥抱里柔软的触感。

马嘉祺在我就是演员上,提到自己的父亲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想跟所有的父亲们说,其实不会表达感情没关系,我就想让你们抱抱我们。

爱与拥抱是类似的,都是非常柔软的。

自恋型的父母

最自信的心理学家,却养出3名抑郁症的孩子,自恋型父母有多可怕


临床心理学家乔百思特网尼斯韦伯认为,童年时期的童年时期的情感忽视(CEN)会对一个孩子人格的形成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在自恋型的父母的教育下,孩子往往就会经受严重的情感忽视。

华生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无疑成为了他自恋的一种来源。

自恋型的父母往往会认为世界都是围绕着自己转的,正如华生所认为的,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期望,培养出任何孩子。

他不断地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自己期望中的样子,但却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爱。

他正如哈洛实验里的那只钢丝妈妈,只能提供食物,却无法提供柔软的爱。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的教育理念里,依然保留着行为主义的影子。

父母总是喜欢对子女说,我对你的要求,都是为了你好。

可是对于子女来说,这些要求,都让他们与真实的自己拉开了距离,无法成为一个活在当下的人。

对于童年时期遭受到情感忽视的人来说,需要重新找到与内在自我的连接,对自己的童年经历进行探索,正视自己的需求,重新找到存在感。

爱是柔软的

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

最自信的心理学家,却养出3名抑郁症的孩子,自恋型父母有多可怕


一个妈妈在践行所谓的“哭声免疫法”,即百思特网为了培养孩子独立坚强的人格,在孩子哭时,自己不能做出任何的反应。

她的宝宝才3个月大,在婴儿床里不停地哭泣。

母亲的本能让她想要去看一下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她在一个群里发了一条信息问了一下群友,群友们都纷纷鼓励她不要去干涉孩子的哭泣。

过了一会孩子真的不哭了,她开心地在群里与群友分享,这一招真的是太管用了。

过了一阵子,等她准备去给孩子喂奶时,才发现宝宝已经停止呼吸了。

武志红老师说,在很多家长的眼里,挫折教育意味着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挫折。

但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最亲密的人,在不断地为自己制造麻烦,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不安全感。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在TA寻找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时,一个柔软的拥抱,一句轻声的回应,就代表着他们获得了这个世界的重视。

去爱吧,别总是活在自己的期待里。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