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之道(品茶品人品茶之道)

时间:2021-08-21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品茶之道(品茶品人品茶之道)品茶品人品茶之道:一杯清茶,百般滋味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

国人对茶甚是喜爱,不仅自古就有人为其吟诗作画,还曾有人将不同年龄的人用不同的茶来做比喻:10岁的人像“海马宫茶”,人性初显露,淡淡的青色醇味,回味甘甜,似茶又似淡淡的溪水;20岁的人像“茉莉花茶”,初识情怀,至真至纯,滋味清香而气色艳亮,有各自不同的美和媚;30岁的人像“碧螺春茶”,阅尽人生去粗取精,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具有了独特的风格;40岁的人像“西湖龙井茶”,简单中体现了完美,成熟中体现了高贵,而这高贵是如此可以亲近,缭绕回旋中归于简单;50岁的人像“冻顶茶”,经历了岁月磨炼,开始磨炼岁月,事过万千,真情自然涌出;60岁的人像“白兰花茶”,经自然调和,收日月精华,滋味浓厚;70岁的人像“银针白毫”,已经不必看见全人,只见其一点一滴,便可以勾勒出全部风华,人性已飘百思特网荡其身形之外,与天地山水合一;过了70岁的人就像“寿眉”了,集众茶的甘香于一体,经历了性情爱欲而观止……

品茶品人品茶之道:一杯清茶,百般滋味


说起茶道,其内核是“禅”,也就是讲求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对于茶道的基本精神,中国人认为“和、静、怡、真”这四个字是中国的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在儒家眼里是中、是度、是宜、是当、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和”表现的是“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和”表现的是“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而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和”所表现出的则是“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品茶品人品茶之道:一杯清茶,百般滋味


“静”是中国茶道千百年来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的真谛?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来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洗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静”。中国茶道正是要通过茶事创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设想一下,当茶的清香开始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便会感到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品茶品人品茶之道:一杯清茶,百般滋味


“怡”是指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历史上文人学士百思特网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用饮茶来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用饮茶来去困提神,参禅悟道,百思特网养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用饮茶来保健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用饮茶来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可见,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从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从古至今,参与中国的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中国茶道所独具的这种怡悦性,与日本茶道讲究的“清寂之美”的风格截然不同,它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一切都追求自然、随意,由此奠定了中国茶道的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品茶品人品茶之道:一杯清茶,百般滋味


“真”被喻为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其一,追求“道之真”,也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以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其二,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得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坦然流露,从而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其三,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地从心中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以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这是中国茶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