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归心似箭(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时间:2021-08-19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老电影归心似箭(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归心似箭》由李俊导演,李克异编剧,赵尔康、斯琴高娃主演。电影不仅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还因为对人性人情的细腻描摹与其中展现出的强烈抒情性成为新时期此类影片的代表。

01

电影《归心似箭》的导演李俊在此前创作出《回民支队》、《农奴》、《闪闪的红星》等多部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符合当时的审美追求的,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也塑造出了符合时代主流价值的标杆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

而原名《一片归心》的电影剧本早在60年代初便已经完成,直到70年代末才得以投入拍摄。这种创作背景使得影片既继承了早期“十七年电影”的优点也兼有新时期电影的特征。本片中的男主角魏得胜就是一个典型形象,他身上的坚忍品质与执着信仰既是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他历经磨难后的成长百思特网与成熟又有一定的代表性。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电影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片中群像人物的复杂性与立体性。电影对人物的塑造突破了模式化、概念化的套路,人物不再是常规意义上的“好”与“百思特网坏”。抗联战士小徐子因为怯懦与自私当了叛徒且落井下石,伪军老兵、淘金者齐大爷、老猎手懂老利反而是一次又一次对男主角出手相救。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淘金者齐大爷、老猎手懂老利是影片中带有一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生活在严酷的关外丛林,颇有几分“化外之民”的味道。他们在严酷的生活环境中却养成了直爽率性、勇猛强硬的性格,但又不失宽厚、重情重义。伪军老兵并非蝇营狗苟之辈,他身又无奈、精神上也有负罪感,巧妙搭救魏得胜后赢取了他的尊重与信任。这些带有一定程度上“边缘人”色彩的角色在以往的电影中是不多见的,这体现了当时电影主流价值观中对人性的呼唤与人道主义关怀。

电影除了以战士魏得胜的视角展开对一系列各种处境的边缘人物的刻画外,对玉贞这一富有光彩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是影片人物塑造上的又一大亮点。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从某种意义上看,玉贞这一银幕形象的出色程度丝毫不亚于男主角魏得胜。作为一名女性,在受到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农村,玉贞的寡妇身份会为她招致多少非议,这是可想而知的。而影片中的玉贞,她并没有因此感到压抑与消沉,反而是豁达乐观、通达开明的。她身上既具有东北劳动女性的欢实与响快,同时她的通达与包容、乐观与开朗也无不感染着男主角。她既具有符合传统女性价值观的美丽贤惠,也有着不输现代女性的精神力量,创作者借角色之口用“王母娘娘的蟠桃宫里也找不出第二个”来形容玉贞的优秀。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陈宝国曾用“一步成了大师”形容斯琴高娃在《归心似箭》中的表演,这丝毫不为过,斯琴高娃形象气质上本身便具有北方女性的大气豪爽,在饰演玉贞时,她的表演又是含蓄又节制的,在台词上又将东北口音模仿得惟妙惟肖,虽然是银幕处女作,但在表演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02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电影本体与电影文本的文学价值争论一直存在于电影界。著名导演张暖忻曾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来呼吁对现代电影语言技巧的尝试,而张骏祥导演的《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一文则是倡导提升剧本本身的文学价值。

就《归心似箭》一片来说,影片的文学性与“电影性”是高度融合的,即是说电影既没有弱化剧作文本作为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也没有忽略电影本身视听语言的表达功能。人物的台词这属于电影剧本的文学范畴,剧本中各色人物的语言风格与电影表达是相辅相成的。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在电影前半段,展现的是“淘金”、“监狱”、“矿井”场景,电影多用昏暗色调、叙事空间上也显逼仄,给人心理压迫感。与之相应的是,此部分的故事多发生在原始丛林中、男性群像之间,因此人物语言风格也显得粗犷又生猛,这种语言风格上的粗粝感与电影画面营造出的充满原始野性的气氛是相一致的。在其后的《红高粱》等片中,类似的男性角色间语言交流与互动也常有出现。

例如,魏得胜在用自己过去的经历去劝慰小战友。此时的语言风格就显得异常生动。

“有一号人,自个儿总是可怜自个儿,这号人,多半儿是草驴,咋叫革命好汉?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作声,枪子儿在大腿上穿个小窟窿眼儿就哭哭咧咧的?!”

而影片后半段,电影的画面展现出的则是东北林区的美丽安详,营造出的则是一种温暖、舒心的氛围。故事的主体则成了魏得胜与玉贞这一对恋人,他们之间的感情表达则是含而不露、温情脉脉的,电影通过孩子角色(玉贞儿子栓柱)侧面烘托他们的感情推进。与此同时,他们的对话则凸显剧本语言的精妙。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例如,玉贞讲述烟袋来历时,魏得胜对玉贞说:“留着,好歹算个念想!”玉贞则回答:“那你拿着吧,好歹也算个念想。”简单的对话,便可以看出此时玉贞对魏得胜含蓄地示意。而影片后半段中此类言简意赅的对话与电影意蕴悠长的镜头语言相辅相成,给了观众从文本本身、电影表达两方面不同的审美享受。

03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与导演的前作《回民支队》、《闪闪的红星》等片一样,在表达时导演颇为擅长借景抒情与对视觉物象的运用。本片中重点出现的视觉物象则有象征着“归思”的大雁、象征着魏得胜与齐大爷深厚情谊又巧合般成为魏得胜救命工具的“金子”、魏得胜与玉贞的“爱情信物”烟袋。

与视觉意象大雁相关的则是电影的插曲《雁南飞》,多次响起的《雁南飞》不仅与视觉上的“大雁”形成照应,丰富了影片的视听语言,它还进一步强化了男主角魏得胜顽强执守的精神品质、渲染了女主角玉贞心中对美好爱情的无尽期盼。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虽然电影《归心似箭》在当时是一部创新之作,影片的叙事手法上却是更符合传统的欣赏习惯。电影开头用主人公自述以回忆的角度切入,但电影在叙事上基本还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从主人公掉队到追赶队伍之间依次描写人物所经历的“金钱关”、“生死关”、“爱情关”。

这其中有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关于电影的结构与情节比重的看法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很多不同声音,有种观点认为: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描写爱情的部分就占了全片将近三分之一,是否过长?与此针锋相对的看法则是:影片的精华部分和女主角在正片的一小时后才出现,这是否是种情节失衡?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事实上,用如今的眼光去看,这种结构上的“不对等性”正是影片的一个精妙之处。无论是前面掉队后与敌人周旋时紧张的“拷打”、“厮杀”,还是后面被玉贞拯救后“温柔乡”般的场面,都是男主角人生经历、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这些很难去量化。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电影“爱情部分”的姗姗来迟与转瞬即逝正是男主角人生遭际、性格特征的写照,魏得胜在经历生死的考验后才迎来了爱情、没有过多的沉浸在迟来的爱情中随即又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抗日工作。他与玉贞的相识相知虽然短暂,却无疑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情感体验。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斯琴高娃银幕处女作


除却这种结构上的“不对等性”之外,电影也设置了一个巨大的留白。电影开头的独白显然是魏得胜自己说的,他显然是在战后存活下来的,而从战争结束到现如今的几十年里他与玉贞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呢?电影似乎不想点透,而是将他们的命运离合留予观众与想象,这种渗透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留白思维一直广泛存在于各种百思特网形式的艺术创作中。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