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错字(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时间:2021-08-19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天下第一错字(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在承德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这块匾是由康熙皇帝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就看出来了,但估计是谁也不敢当面提。

皇帝可是天子,写了错别字那也叫“造字”~

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喜欢旅游,更喜欢题匾的康熙爷并不只写过这一处错别字。

在杭州西湖苏堤南段西侧,有一处以花、港、鱼为特色的著名景点,它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在红鱼池畔,立有一块康熙御笔亲题的“花港观鱼”石碑。

本来,它与康熙所题的其它十景碑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却因“魚”字下面的四点写成三点,成了是非口舌之地。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每当带游客游览此地,导游会这么解释:

“大家知道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

繁体‘魚’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逢火必死。

康熙爷笃信佛教,有好生之德,他不忍见鱼在火上烧烤,便将‘魚’字底部的四点有意错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应该说,这种说法颇有些百思特网悲悯情怀和生态意识。

但倘若康熙皇帝泉下有知,定然不会同意的。

为何?

往下看你就会知道,如此解释,明摆着就是说他不通“小学”(文字学)。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诚然,汉字里,四点多表示火,如蒸、煮、熬、煎、照、热、烈、焦、熏等字。

但“魚”字却是个例外,其下部的四点,是古文“魚”的鱼尾形状的变形,并没有火的意思。

下图为“鱼”字的演变过程: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在甲骨文、金文中,“鱼”字俨然一幅具象绘画,鱼鳍、鱼鳞俱全,下部是悬垂的鱼尾。

小篆“鱼”字有所抽象,鱼尾也被简化了,写成↓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很像小篆“火”的字形↓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在小篆转变为隶书的“隶变”过程中,为求简便,一些本没有联系、但形状相近的偏旁在隶书中出现了混同现象,如“鱼”字的鱼尾部分与下部为“火”的汉字就趋同到四点(灬)上。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火”和“鱼”均为《说文解字》的部首。

关于“鱼”,《说文解字》解释为:“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清人段玉裁注曰:“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从火也。”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导游的说法看似天衣无缝,但若是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定不会做出“‘魚’字下的‘灬’代表火”的解释。

看来,此种“揣度圣意”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好。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不知是康熙皇帝的遗传基因过于强大还是有意怀念祖先,康熙爷的孙子乾隆也曾将“魚”字下的四点写成三点。

这字题在哪呢?在北京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里。

被题字的桥名为“知鱼桥”。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照那位导游的逻辑,莫非乾隆也像他爷爷一样有好生之德,不忍鱼在火上烧烤吗?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虽然说,康熙爷和乾隆爷此“魚”字的写法很有可能是一不小心少打了个点,但也有行家认为,此“魚”之所以只有三点,原因出在字体上。

康熙所书字体为行书。

行书与楷书的一大区别就是,行书下笔、收笔有牵丝映带,为百思特网此,就要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运用连笔和减省笔画,以便快捷书写,故将“魚”下四点减省为三点。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古往今来,名人故居、风景名胜到处都有名人题字,这些“错别字”无外乎异体字、笔误、避讳、结构等诸多原因造成。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碑”字少一撇

为了给古人圆场子,现代人的确是费了不少脑筋,说是书者有意为之,大有机锋,还杜撰出许多风趣故事,赋予深刻的哲理。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

后人打圆场:人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

后人打圆场:用“目”代替“日”是种智慧,代表一双慧眼。

这些“错别字”不但不为人反感,反而为人们所欣赏,甚至津津乐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错别字文化”。

足见国人的灵活与变通。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第”字纳写成“苐”。

后人打圆场: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百思特网使笔划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后人打圆场:“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内涵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

天下第一错别字,竟是皇上亲手写的

上联中的“富”少上面一点,下联中的“章” 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后人打圆场:“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古代文人因没有统一的文字规则,所以写出来字也不会从一而终。再因文学创作的需要,在书写过程中也会因情况故意写“错字”,遂被后人效仿。

而且,书法是极讲究的艺术,因此书法家们为了平衡、美观等原因加上一点或减去一横,也不鲜见。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不但在字形上讲究多,读音方面也有很多门道,不信你看↓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