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心得(语文教学心得: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华美)

时间:2021-08-17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语文教学心得(语文教学心得: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华美)

语文教学心得: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华美


小学1-6年级,初中7-9年级,百思特网高中三年等全册整套的课件ppt、教案、精品微课、同步课程视频等,最关键的是这些完全免费,只需加微信公众号:鲁韵论文

获取方式详见文章未尾

…………………………………………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之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以增强语感。语言之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结合,并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和工巧的句式,一些名篇佳作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表现形式。然而,现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那些看上去十分华美的“语言表达模式”,并把大量时间用来进行机械式的模仿训练。

  在某市组织的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好几位执教者都采用了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为目标的“板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近年来已十分流行)。其“课堂积累”活动主要包括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语言知识的积累,而重点则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课文中的“雅词”、“美句”和写作上的技巧(结构层次、描写手法、表达方式,等等),然后进行“品味”和“赏析”。而所谓“雅词”,多是那些华丽的辞藻或口语中较少出现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词语,愈感到陌生则愈“雅”。这自然是很容易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的。

  只是笔者不明白,汉语中的词百思特网汇丰富多彩,各有用场,除去骂人的污言秽语,何来“雅”与“不雅”之分?那些看似“不雅”的词,只要用得恰到好处,照样可使文章生色。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四次用到“终于”一词,这个词虽不算“雅”,但它充分表露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体贴(从“但他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可以看出)。又如《孔乙己》中“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笼上”也不算“雅”,但含意却极为深刻。反之,有些看似很“雅”的词如果运用不当,倒会损伤文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离开语言环境来品析“雅词”,非但无益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反而助长了华而不实之风。

  而所谓“美句”,则是指结构规整的对偶句和排比句。有老师甚至还把排比按字数的多少分为三字格、四字格、五字格……于是,学生们又为寻找“美句”忙乎起来。只是笔者又被弄糊涂了,难道“美句”百思特网仅限于对应工整的对偶句和排比句吗?依此标准,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等就都没有什么欣赏价值了。因为这些文章既没有运用太多的修辞手法,也很难从中找到对偶、排比之类的“美句”。一篇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各异,形式有别,写作时应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需要出发,做到量体裁衣。句子的美与不美要看它与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和谐统一,而不是看它的结构是否规整。如果文章仅靠类似于对偶、排比的“美句”去取胜,那么盛行于汉魏六朝的骈文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占鳌头。然而恰恰相反,骈文中的佳作却寥若晨星,大多是形式浮华而内容空泛之作。我们决不能将当今的学生引入这一歧途。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的表现形式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赏析应重在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不是把玩其外在形式。因此,品味语言不应局限于那些“雅词”和“美句”,有时更须对那些看似不“雅”的词(如前文提到的“终于”)和不“美”的句子(既非对偶,亦非排比,如《祝福》中“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进行深究。如果把课文中的词句与语言环境割裂开来,把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的文本分解成一个个写作技巧的零部件,引导学生去作技术层面上的品味和赏析,则必然使语文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这样的知识无论“积累”得多么“丰富”(事实上仅靠课堂上的积累是十分有限的,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知识的积累不可能丰富),也很难真正内化为运用能力,甚至会把学生引向注重表现形式而忽视实际内容的误区。当前,学生在写作上普遍存在着追求华丽的辞藻、工巧的句式等以形式取悦于人的文风,很少是靠真挚的情感或思想的含量产生感染力的。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