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指南(这份全指南就够了)

时间:2021-08-02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面试指南(这份全指南就够了)

求职面试,这份全指南就够了


每一个努力活着并为之奋斗的人,都值得尊重。

这句鸡汤,在许多大佬看来,可能荒谬地令人发笑,但,它正是仍处在发展中的中国,大多数最底层民众最真实的现实写照。

此话从何说起呢?

近日,有网友爆料,一位30岁的程序员去阿里巴巴面试,结果被HR秒拒:

“30岁了还靠简历找工作,这样的人都是垃圾,打死也不要”。

帖子发出不久,立刻引发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大家纷纷表示,这位领导说的话实在是太让人扎心了。

他分别从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维度,将“中年人”仅存的一点点优越感,批判的体无完肤,一无是处。

如果找工作不通过简历,那靠什么呢?

毕竟,当下社会,不是每一位“中年人”都跟这位领导一样,身处在“上层圈子”,且拥有广阔的人脉、丰富的资源、成功的机遇以及训练有素的能力。

譬如说,一些中小企业的程序员,由于自身所处的平台本身,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所以,他们是很难接触到那些,更上层的,更广阔的的人脉以及社会圈子的。

对于他们来说,要想通过关系,或者是猎头等来觅得一份称心的offer,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如果他们想要跳槽去大公司的话,简历——是他们获得去BAT面试机会的唯一路径。

求职面试,这份全指南就够了


中年人在职场上真的就一文不值吗?那些百思特网拒绝中年求职者的HR,究竟是怎样的心理?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简单归因”。

什么意思?

是说,一件事情发生的背后,往往存在许多因素。

而我们大多数人,总喜欢下意识地选择一种片面的,好理解的,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能煽动情绪的因素,作为构成整件事情发生的全部。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做不仅不费脑,还能节省时间,煽动情绪,刷存在感。

举个例子:

大多数自媒体文章,都有一种很常见的行文风格:

24岁成为证券公司副总,26岁执掌世界500强,他为何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成就?

1,把小事干好

...他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把小事当大事做,不放过任何细节;

2,主动要求加任务

...在这种近乎自虐的主动请缨中,他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

3,在工作中学习、思考

...他想了很多,最大的教训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铤而走险,要学会管理。

看完之后有何感想?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

没错,这正是现在大多数自媒体文章常见的逻辑谬误,也是现在大多数人做事情的一贯风格。

他们总是喜欢把一个人“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简单的归纳为其中某一个维度,而忽略了其他许多同等重要的因素。

就拿上述这个案例来说,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能取得很高成就的原因,可能会包括很多方面。

比如能力、性格、资源跟时代机遇等等。

而其中的那三点,它们其实都是属于性格这个维度里的,诸多优点之一。

然而事实是,只有当性格、能力、资源、时代机遇这些同时具备时,“他为何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成就"这个命题百思特网,才是立得住的。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是致使一个人年少有为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简单归因。

同样,对于某些大公司的HR来说,他们会下意识的,用他们所谓“成功人士”的经验与价值观,去衡量跟对待所有的人和事。

他们会认为,30岁还在频繁跳槽,还未在职场立足,还未能在某个领域独当一面,甚至还没能在公司当上中高层管理者的人,肯定都是一些,被其他公司所淘汰的“垃圾”。

要么是他们能力不济,要么就是人品道德有问题,这样的人,在于他们看来,是打死也不会录取的。

甚至,这些“中年人”,在这种“成见”的诱导下,最终沦为许多公司裁员的对象。

这种把一个人“失败”的原因,简单的归纳为能力不济的偏见,直接导致了当下社会,职场中年危机的现象愈演愈烈。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年人在职场上就果真一文不值吗?

凭简历找工作的中年人,真的都是“垃圾”吗?

答案其实并非如此。

也许,在不为人知的背后,埋藏着的,是一颗久经饱受沧桑的心。

资源匮乏、机遇未到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就算是阿里那位P8级别的大佬,如果当年没有遇到电子商务国际浪潮这个时代机遇;如果当年没有马云带领,即使他能力再强,也许现在,他有可能仅是一个,在国内某一所985名校任职的教授而已。

所以,有句话说的好,在不了解别人的世界到底发生过什么的时候,请不要轻易对他人的人生做任何肆意妄为的评价。

求职面试,这份全指南就够了


四项准备,六点法则,三个小细节,助你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一. 面试前准备

1,衣着

得益于互联网和年轻一代的崛起,现在去面试,已经很少需要穿着正装。

但衣着仍然是影响HR对你观感的第一要素。

有调查发现:面试者的着装颜色,会影响HR对其性格的第一印象。

譬如,蓝色代表团队精神,黑色代表领导力,灰色代表逻辑分析能力,红色代表创意,绿色/黄色/橙色/紫色等其他颜色,代表创意。

这其中,蓝色和黑色受到最多HR的喜爱,分别是23%和15%。相反,橙色获得了最多的反感(25%)。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橙色着装多少会显得有些年轻和轻浮,因此会传达一种“不那么靠谱”的感觉。

简而言之,不妨按照你所面试的职位、以及自己想呈现出来的形象,选择恰当的着装,这会让你的面试有一个更友好的开始。

千万不小小看这份第一印象,它很可能会对你的整个面试过程造成相当大的偏差。

如果HR一开始对你印象不佳,那么他会调高对你的期待,也会更不容易被你打动。

2,相对因素

大多数人会觉得,合格的HR会客观地评价你的表现 。

不过根据一系列研究来看,很可能不是这么一回事。

许多心理学研究揭示了:HR对于求职者的评价,是受到诸多相对因素影响的。

这其中包括:

①,其他候选人

对于同一天面试的求职者,HR的评价会趋于平均化。

什么意思呢?

我们会下意识地避免“扎堆”。

举个例子:

你今天面试,跟你一起面试的人能力是90,你是80。

有个幸运儿明天面试,跟他一起面试的人能力是60,他是70。

那结果很可能是,你的评价会排在他的后面。

即使你实际上比他更优秀,但这种相对性,会极大地影响HR的判断。

很多时候,HR会倾向于避免全部从同一天的候选人里面挑选,而是尽可能分摊到不同天数里面。

这可能是因为,如果从同一天里选,会给人一种后面的工作都白做了的感觉。

尽管你不容易了解其他候选人的表现,但如果有机会,尽量让自己跟比较弱的人一起面试。

②,天气

跟晴天相比,雨天的候选人整体得分会更低一点。

这很可能是因为,雨天多少会给人一种压抑、不快的感觉,这会让人把它跟候选人联系在一起,进而降低对候选人的评价。

所以,在确定面试时间之前,最好先看一下近期的天气预报。

③,时间

几点钟面试最佳?据权威网站给出的建议,是周二上午10点半。这通常是HR状态最好的时间,也是精神最集中、负面感受最少的时间。

如果没有办法自由决定,也要尽量避开像午/晚饭前后、快下班跟周五这些时间段。

因为,在这些时间里,HR的隐性认知负荷通常很重, 百思特网他们有大量的琐事和未决定的问题需要思考。

所以,尽量避开这些时间段,给自己更好的表现机会。

3,心理暗示

如果你即将参加一场重要面试,但多少有点紧张、缺乏信心,有两个小技巧可以帮到你。

①,写下你曾经的领导经历

在之前写自卑的文章中提到过,克服紧张、自卑的一个小技巧,就是回忆并记录自己曾经的领导经历,这样做,可以提升求职者潜在的信心和力量感。

什么意思呢?你在过往的工作中,你一定有过一些掌握主导权的“高光时刻”。

比如:主导一次活动,带领一个项目团队,主持一次调研,筹划一场会议……

试着回忆它们,并把它们写下来:背景是什么,你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团队和领导如何评价你的等等。

这可以给自己强大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充满自信。

②,冥想

多项研究表明:短时间的冥想,可以有效抑制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回路,缓解压力和焦虑。

4,对公司和职位信息作基本了解

如果说整个面试过程,有哪些一击致命的错误,那必然就是:HR发现对面的候选人,对面试的职位一无所知。

说严重一点,这是在浪费HR的时间。

进一步,如果你能在准备阶段,收集足够的信息,准备一些有一定难度和门槛的问题,用来反问HR,更会让你在众多候选人中,显得有为出类拔萃。

一方面,HR会觉得你认真做过功课了;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刺激HR表达,推动整场面试的氛围。

再不济,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学习的机会,让自己更了解这个行业。

求职面试,这份全指南就够了


二. 面试过程中,这样沟通更有效

1,STAR 原则

这可能是最经典的面试技巧了。

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去组织自己的回答:

Situation(处境):我处在怎样的情境下?

Task(任务):我是如何明确我的任务的?

Action(行动):我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方式?

Result(结果):我得到了什么结果?我学习到了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一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次我们突然接到了一个紧急的案子,客户要求一周内出结果(背景)

我们立刻成立了一支项目团队,我在其中负责整体方案(任务)

这一周里,我们天天都在加班、开会讨论,我每天先出一个框架,再根据大家的反馈去完善它(行动)

最终,客户很满意,案子顺利执行,还跟我们签了下一个单子(结果)

当然,实际表达的时候,更多地专注于你做了什么、如何做的,贡献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学到了什么经验。

这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结构化模式,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2,灵魂三问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面试过程中的一切提问,本质上,都是这三个问题:

你能做这份工作吗?你热爱这份工作吗?我能忍受与你共事吗?

这三点分别考查的,就是求职者能力、热情和匹配度。

无论HR问什么问题,本质上,他都是想了解这三个问题。

所以,面对任何一个问题,你需要围绕着这三点,进行回答:

我擅长这份工作,我热爱这份工作,我跟咱们团队非常搭。

具体而言,面对任何一个问题时,先想一想:它跟哪一点可以挂钩?

然后,再把问题拉到你擅长的领域,告诉HR:为什么你应该选择我。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面试之前,可以在家里,针对一些可能会问的问题,事先做好准备。

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也不要完全放飞自我。

甚至,你可以主动、适当引导一下,把话题拉到你准备好的问题上面来。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成果而非职责

很多缺乏经验的人,常犯的错误是:过分强调岗位职责,而不提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了哪些成绩。

这是没有意义的。

HR所关心的,是你在这个岗位上,能为公司创造哪些价值。

如果换一个人,这套说辞也能成立,那你跟其他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所以,不要注重于负责什么,而是尽量呈现数据,用数据告诉对方:你的成果多么出色,多么值得对方接受。

当然,除非你是大公司总监以上的中层,那么,你的职责和履历本身,就已经代表了你的能力除此之外,请尽量聚焦于成果。

4,不懂时反问

很多候选人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最容易有两种反应:

第一,是陷入沉思,要求对方给我一点时间思考,然后断断续续讲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是心态失衡,一边讲一边思考,导致内容不知所云、离题万里。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以攻为守。

具体而言,不妨大胆地告诉对方,这一块我没有接触过,然后针对对方的提问,作一些围追拦截的询问,从HR处获取信息。

这样的好处有三点:

表现你敏捷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 即使你真的完全不懂,哪怕只是吸收面试官的回答、提炼重点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也能给对方留下很好的印象。

给自己余地思考,获取必要信息,又避免了沉默的尴尬。

创造机会让HR讲话、表达,人总是有表达欲的。记得在他讲完之后给予正面的反馈,比如感谢、肯定和赞扬。

这需要一定的抗压能力和应急思维,平时不妨有意识地锻炼这一点。

5,注重未来而非过去

面试一个新的职位,强调你过去相关的经验,和强调你对这个职位的潜力和适配性,哪一种效果更好?

根据哈佛和斯坦福的一项研究:人们很可能更喜欢后者。

他们做了一个实验:面对一个职位,候选人A有2年相关经验,并在领导力测试成绩中取得高分;候选人B没有经验,但在领导力潜力测试中取得高分。

结果证明:大多数HR更青睐于后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更关注不确定的信息,因为我们想解开它。如果这些信息是积极的、正面的,就会给我们更好的感受。

当然,这里不是让你宣称我喜欢这个职位,我一定能做好,而是通过一些方式,强调自己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匹配程度,并给出一些依据,让对方对你拥有更好的预期。

毕竟,大多数人进来之后,都是需要重新适应和培训的。你之前做过的经验,未必一定是助力,很有可能会成为障碍。

6,不要粉饰

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不要自作聪明,用一些看似缺点的优点去包装它,像我最大的缺点是过于追求完美。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这会让HR觉得你是个不够诚实的人。

适当展现自己的一些小缺点,会让你的形象显得更有血有肉。

比起一个不犯错的人,我们会更喜欢一个优秀、杰出,但偶尔犯错,也会有些小缺点的人。

原因很简单,后者会向我们展现一种开放、不设防的姿态,从而也更容易被我们信任。

三. 注意这些小细节

根据一系列研究,面试过程中,最重要的几项特质是什么呢?

真诚,友好,自信。

很少有人会拒绝一个这样的人。

同样,反之,如果你体现出不真诚、封闭、畏手畏脚,就会很难在HR心中留下印象。

这里有几项小技巧,可以帮到你:

1,注意手势

摊开的双手表示信任,十指接触成尖顶形暗示自信。这两种都是你可以大胆展示的姿态。

尽量避免下压式的手势,这会带来一种力量感,很可能会使面试官不快。

2,别笑太多

在面试中,表露出更少微笑的候选人,会被认为更胜任工作。

尤其是对于技术程度要求更高的职位。

但不是说完全不要微笑,而是把微笑放在面试前和面试结束后,这样的效果最好。

3,表现我们是同一类人

想一想,你要好的朋友,是跟你性格、气质相似的类型更多,还是不相似的更多?

绝大多数人的答案一定是前者。

这在心理学上,就称为相似/吸引效应。

顾名思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喜欢跟自己更相似的人。

这里的相似,包括兴趣、关注的事物、生活方式、性格、言谈举止,甚至包括一些小习惯。

所以,如果你觉得面试官跟你是同一类人,不妨着重展现这一点。

记住:大多数时候,人们想要的,往往未必是最出色、最优秀的人,而是能够良好相处的人。

以上内容,看似都是非常基础的东西,但要把它们都做好,也并不简单。

希望能帮助你,在这个招聘的旺季,得到更好的机会。

也别忘了: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可以不用打工。

共勉。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