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人物(近代中国三位重要代表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这本书是:《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讲述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近代中国都面临了哪些挑战?以及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几个重要人物: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洪秀全和曾国藩。
01
前面我们讲了第一部分的内容,晚清政府都面临哪些挑战。接下来,我们分享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介绍当时几位重要历史人物,林则徐、李鸿章以及康有为。
当时晚清政府内忧外患,那我们看看当时的清朝是否有这样的一个人来改变国运,当时的清朝炙手可热的是林则徐,他虽然一向推崇古法,但是当他进入广东和洋人接触之后,知道中国的武器不如洋人,所以他竭尽全力去购买洋枪洋炮,同时还派人大量翻译外国著作,后来这些资料交给魏源写成了《海国图志》,而《海国图志》这本书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后,反而比在中国有了更大的发展,客观百思特网上促进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进程。
林则徐虽然做了这些努力,但是作为传统士大夫,他的很多决策依然受到了原生环境的限制。比如在鸦片战争之前,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战争的来临,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也曾经告诉他:英国已经从本土和印度调集了12艘军舰在来中国的路上了。而林则徐认为这只是义律的虚张声势罢了,后来英国要和清政府要开战的消息已经人尽皆知,美国领事要求可以让美国的船只尽快驶入港口卸货,避免损失。但是没想到缺乏国际外交经验的林则徐认为,这依然只是谣言罢了,甚至当四艘英国军舰抵达广东海面,林则徐依然认为这所谓的战舰只是英国的商船罢了,这让林则徐误判形势。
结果鸦片战争爆发,他也在事后被清朝政府当做替罪羊扔出去平息英国人的愤怒。后来林则徐虽然在官场也有过起伏,但是他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的位子上,都没有公开的提倡改革,只敢在给朋友的私信中议论时政,书中对此的结论是:林则徐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将自己的名誉看的比国家还重,但是我们今天站在后人的角度去客观的评价可以发现,林则徐虽然有着独挡一面的决心和魄力,但是作为传统官吏,前期失败的经验太刻骨铭心,同时自己本身虽然尽最大可能去了解国际,但依然缺乏对国际社会的客观认知,他无法帮助中国走百思特网出当时的困境。
02
第二个人物李鸿章,是否有机会改变当时的局面呢?我们知道他属于当时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可以从对外和对内两个角度来分析,在甲午战争前后,都用了各种外交办法来争取西方各国的援助,但是国家间的利益总是实际的,同时在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各国还在忙着瓜分非洲,没有精力顾及到中国,所以西方诸国均希望看着中日之间一战消耗彼此的国力,而在在甲午之战结束后,俄国德国法国很快跳出来,对中国的遭遇表示同情,认为《马关条约》太苛刻了,于是三国开始干涉日本对辽东半岛的占领,最终日本退还了辽东,但是作为补偿,将赔款加了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赎辽的费用,这时候的中国当然无法承担了,于是俄国又答应帮助中国从法国和俄国的银行做借款。
俄国又积极和李鸿章联系促使了他签订了《中俄密约》,这条密约直接引发了日俄战争和以后的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李鸿章离开俄国后又去了西欧各国,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很多国家已经将李鸿章当做满清的代表,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但可惜的是,国力才能最重要的支持,缺乏底气的李鸿章即便如何在外交上辗转腾罗,也并没有得到各国根本性的支持,反而是因为李鸿章在各种不平等条约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事后被当做卖国贼唾骂很多年。
而对内,李鸿章领导了自强运动,比如他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批军工厂、第一批近代化军队、第一批官派海外留学生、第一批近代化海军、第一条电报线等等,他更是中国近代首个提出海防比陆防更重要的官员,他的海防思想,即便是放到今天,也是很有启发性的,李鸿章在各地开办的书院和军事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在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可以说他为中国的近代化打下了物质基础,他走的比林则徐更远,但是问题是,他的变革也仅仅限于物质层面的改变,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所以都属于隔靴搔痒,考虑到他本身就是清朝廷的官员,让他做政体改革,也的确强人所难了,反而是因为之前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他的功绩被污点所掩盖,可以说李鸿章的一生是“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总得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可以改变当时局面的人。
03
李鸿章无法触及整体改革,那么另一个人却尝试了,而且切切实实的落实了,他就是康有为。康有为是一个传统读书人,既没有去过外国,也不会外国文字,但是当他到了香港和上海后,看到洋人的工作生活秩序井然,这让他瘦了很大刺激,他认百思特网为这种优美的行为背后,一定有着文化的底蕴,这些洋人并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蛮夷小国。
可惜的是,那时候中国国内还没有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的书籍,康有为只能接触到一些初级的天文地理、科学和宗教方面的书籍,但是他又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可以举一反三,倒是让他摸索出一条政治改革的路数,他用孔子为挡箭牌,告诉人们孔子其实是一个改革家,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革,这些言论让康有为很快得到社会的关注。
当康有为中了举人之后,他乘机组织起学生活动,同时发行报纸来宣扬自己的观点。一方面他在思想上背靠孔子,另一方面他需要找到切实的政治力量支持,在这里,他选择的是当时清朝权力最至高无上的皇帝。
康有为向皇帝大讲治国之道,这让皇帝深受感动,从而推行了维新变法,变法主要有两条内容,第一是以后不再以八股取士,需要考政治经济的策论。第二是调整行政机构,他裁掉了很多误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增加了一个农工商总局来管理经济建设。可是历朝历代的变法总会触动某些阶层的利益,维新变法的取消八股得罪了很多的文人,他们幸幸苦苦学了一辈子八股文,就指望科举改变人生,结果突然被通知考试不考了,于是他们绝望的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而那些被裁撤的官员更无不痛恨他。
最终反对党请求了当时手握实权的慈禧太后,而康有为寄希望于袁世凯,没想到袁世凯倒戈一击泄露了他们的秘密,最终的结局是皇帝被囚禁,而康有为逃亡海外,新政只维持了百日。后来流亡海外的的康有为虽然屡次举起改革的大旗,但最终还是沦为了政治舞台的配角。
好了,今天我们了解了晚清到明国时期的三位代表人物林则徐、李鸿章和康有为,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