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风俗(中元节习俗知多少?)
中元节|七月半
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百思特网五日,部分在农历七月十四日。七月半,中元至,地官诞,地府庆。
鬼门大开,逝者归家,亦求团聚。
月满时分,总是倍思亲,
宰鸡杀鸭,焚香烧衣,
人间家家备祭品,等候亲人魂归来。
中元普渡
中元节曾是中国八大节之一,因近代历史原因盛况不再。过去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古时盛况
宋代《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从七夕到中元节,街市井巷依然灯火不绝。坊间乐歌者,换了目连救母等戏,以示孝,一直出演到七月半,这时候看戏的人比七夕还多呢。街头燃蜡烛、陈果饼、挂冥钱,烟火瀰漫。因此每到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家家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点河灯,焚纸锭,
四处百思特网燃火光,为亡者照回家之路。
陆为阳,水为阴,
水下神秘昏黑,藏著幽冥地府,
鬼魂在那里沉沦,故而在水里放灯,
悼念逝者,祝福亲友。
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
祭祖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用新米等祭供。《东京梦华录》卷一说:
“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中元”亦称“鬼节”,
凡新丧人家,照例上新坟,
为防鬼魂作怪,也祭孤魂野鬼,
民间设道场,请法师做法,去冤鬼怨气,
超度亡灵,祈福吉祥。
百姓皆重视,场面极盛大。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将麻、谷悬挂门首。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
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百思特网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明朝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中写道: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可见古时候七月半亦是赏月之时。如今人们虽闭门不出,却也可在家中缅怀先人。
七月半,秋刚至,
夏夜燥去,晚风不凉。
月已满,未到中秋先赏月,
院中一张桌、一家人、一轮月,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