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氏(百家姓氏对联大全 )
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多姿多彩的品类。
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冯
弹铗讽歌奇食客;
让功倚树怪将军。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的门下著名食客冯驩(生卒年不详)。冯驩曾经替孟尝君去其封地薛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佃户的债券烧掉,帮他收买民心。孟尝君遭谗言被夺齐相国之位,又是冯驩施计帮他恢复职务。冯驩留下“弹铗长歌”、“烧契市义”、“狡兔三窟”等成语故事。
下联典指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百思特网东)人。冯异原为王莽新朝的颍川郡子,后来归顺刘秀。并随之大破赤眉军,征河北、守孟津,继而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建武十年(公元34年)病逝于在军中,谥曰节。冯异为人谦让,诸将议论战功时,独自避立于树下,故军中称之为“大树将军”。 【笔记】冯驩,《史记》写作冯驩,《战国策》写作冯谖,同一人。
陈
振兴汉祚追高武;
感慨民生怆蓟幽。
上联典指南朝梁名将、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公元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省长兴长城下若里人)人。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好读兵书,精于武艺,明达果断。陈霸先出身低微,受萧映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大陈,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高武指汉高祖、魏武帝——原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语云“高祖英略大度,应变无方,盖汉高、魏武之亚矣”。在位三年,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百思特网祖,葬万安陵。侄子临川王陈蒨继位。
下联典指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公元659-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是诗歌革新的先驱,其文学理论对当世影响很大。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圣历元年(公元698年)38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褚
史记补遗膺博士;
碑文誊录赖书家。
上联典指西汉经、史学家褚少孙(生卒年不详),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寓居沛县(今属江苏)。成帝年间,褚少孙与张长安,唐长宾等三人同应博士殿试选,即有提问,对答如流,三人均晋博士,故《鲁诗》中有唐、褚、张之说。少孙甚爱《史记》,曾补写过司马迁的《史记》,其中补写的有《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共计十篇。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褚少孙开创了鲁诗学之先声。
下联典指初唐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公元596-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博学多才,精通文史,世称“褚河南”。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市)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忧愤而卒;天宝六年,配享高宗庙庭。褚遂良博涉文史,工楷、隶,书学锺繇、王羲之,而成古雅瘦劲之体。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有集及墨迹传世,其代表作有《房玄龄碑》、《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注】褚不能读zh(赭)音。
卫
仲卿威烈龙城陷;
伯玉风流隶草工。
上联典指西汉著名将领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经七战七捷,深入朔漠直捣龙城,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直接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北地以至京城长安的威胁,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将领、西晋时重臣,书法家卫瓘(公元220-291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卫瓘出身于官宦世家,年轻时于魏国仕官,历尚书郎、散骑常侍、侍中、廷尉等职。后以镇西军司、监军身份参与伐蜀战争。蜀汉亡后,与钟会一道逮捕邓艾,钟会谋反时,又成功平息叛乱,命田续杀邓艾父子。回师后转任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封菑阳侯。西晋建立后,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大将军等职,成功化解北方边境威胁,因功进爵菑阳公。后入朝为尚书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领太子少傅。后逊位,拜太保。晋惠帝即位后,与贾后对立。不久,贾后唆使楚王司马玮矫诏诛杀卫瓘一门,享年七十二岁。卫瓘善隶书及章草。不仅兼工各体,还能学古人之长,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师承张芝书法传统,风格流便秀美。唐朝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
蒋
还乡刺史留三径;
继任将军尽一心。
上联典指西汉末年著名隐士蒋翊(生卒年不详),字元卿,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他是周公旦第三子伯龄(蒋姓的得姓始祖)的后代,祖上于西汉初年迁陕西长安的杜陵。平帝时曾任衮州刺史,以廉直名,王莽篡汉,翊不愿委身事贼,遂告病返乡,终身不仕。他用荆棘塞门,庭院后留有三条小路,只与羊仲、求仲二位隐士来往。后来人们把“三径”(也称“蒋径”)作为隐士住所的代称,蒋翊是蒋家历史上的第一个名人。
下联典指三国时蜀汉宰相蒋琬(?-公元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初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后因不理政事激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蒋琬免于一死,后重新被启用,更为诸葛亮所器重,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攻魏时,他主持兵源粮饷的供应。诸葛亮称他为“社稷之器”,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蒋琬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延熙九年(公元246年)病卒,谥号“恭”。
沈
细研声谱分音律;
假说黄梁劝世人。
上联典指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湖州德清县)人。沈约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南朝宋初年,官任奉朝清。入齐,任征虏记室,太子令兼著作郎等职。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任国子祭酒。后助萧衍登帝业,官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任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前将军,不久又提升为尚书令,兼太子少傅。天监九年(公元510年),改任左光禄大夫,兼任侍中、太子少傅。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沈约于任上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谥号“隐”。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普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沈约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百思特网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沈约也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
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史学家沈既济(约公元750-约797年),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一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德宗时受到宰相杨炎赏识,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授左拾遗、史馆修撰。次年杨炎被贬赐死,他也被贬为处州司户参军。后复入朝,官礼部员外郎。沈既济博通典籍,工于史笔。撰有《建中实录》10卷、《选举志》(今佚)及唐人传奇小说中的杰作《枕中记》、《任氏传》等。其《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韩
法集君权兼术势;
汉扶帝业共萧张。
上联典指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尊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他与李斯同师事荀卿。他纵观天下形势,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缘道理以从事”,实现“法、术、势”合一,以收“道法万全”之效果。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
下联典指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约公元前231-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市境东南)人,官至大将军,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他智勇双全,治军严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屡建奇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颂。与张良、萧何并称“兴汉三杰”。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他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编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杨
一品醇醪淘典故;
四知风范训儿孙。
上联典指西汉末年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也书作扬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辩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的。只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下联典指东汉弘农华阴人杨震(?-公元124年),字伯起,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出身于官宦世家,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造诣颇深,为一代宗师。杨震是东汉著名学者,明经博学,从游者数千人,诸儒誉之为“关西夫子”。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他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名扬古今。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后转涿州太守,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自觉抵制贿赂,堪称廉政模范。
未完待续,更多姓氏对联敬请关注(许愿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