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城大悲古寺(大悲寺僧人路过闹市却心如止水)
我们总是认为,僧人就应该持戒守律、清静无为的,这样才符合出家人“遁入空门”的形象,因而当济公这样“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的出格僧人出现时,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出家似乎也没有那么“奥妙高深”了,“和尚”完全可以成为一种职业,网络上各种关于某某寺庙招聘和尚、八小时上班制的段子层出不穷,而作为我国佛教禅宗祖庭的少林寺更是有着越来越多的绯色传闻。
尤其是少林寺现任住持释永信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每当全国开会时,人们的目光就会忍不住投向他,毕竟照理说出家人应当不问红尘,而释永信却还要“举手投票”,这样的行为仿佛并不太符合大家对于“出家人”的印象。
在关于佛学的讨论中,总是免不了提及这些,亦免不了有所对比。大悲寺僧人在路过闹市却心如止水,梁宏达:这是释永信所缺少的。
路过闹市,心如止水百思特网
网上有一段大悲寺僧人行经闹市的视频广为流传,标题都是“僧人路过闹市被围观,心如止水”。在视频中,大悲寺的僧人们背着行李、排成整齐的一列,不管是行走在荒野、还是穿行过闹市,都只是安静地只专注于行走,无视周围那些围观的、好奇的、看热闹的人群。
对于这些心无旁骛的僧人,我们当然是十分佩服的,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僧人,才是真的佛学传播者,他们远离红尘、不在名利场,心中只有佛的信仰。
我们所提到的大悲寺,是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山坳中的一座古寺,青砖灰瓦,没有绚丽的色彩,专为修行而建。
大悲寺是目前大陆唯一一座不设“功德箱”的佛寺,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寺中有僧众120人,发心出家及常住户持居士100多人,修行方式、日常规则都遵照佛制的戒律规定,有八项要求,十分严苛。
例如持不捉金钱戒,这是指戒律中僧人不得储备金钱、不接受金钱供养,彻底杜绝僧人摸钱的隐患,令僧人安心向佛。
例如日中一食,就是说僧众每天只吃一顿饭,过午不食,包括茶水、饮料、水果等。
例如行脚、乞食,每年大悲寺僧团都要例行的二时头陀,就是是依照《梵网菩萨戒》中的规定,外出游化经行,随缘教化度众。
例如不接僧客礼、一切供养贵常住、三衣钵不离身、不化缘、不求人等等。
这是佛陀古制,大悲寺僧人的坚守,似乎让人们看到了过去僧人的风采,看到了佛教为何会在中原生根发芽、经久不衰。
网络上的视频,拍摄的正是大悲寺僧众每年八月十五之后集体外出,行二时头陀的场景。僧众们沿途托钵乞食、野外露宿,行走约六百多里,历时15天左右。僧众们相信,行脚乞食,可折服我慢、除去执着、福利群生,令众生对佛法生净信心,塑天下僧人形象。
他们大约确实做到了。因为许多人在看到视频之后,都坚信这才是僧众、佛教本来的样子。社会学家梁宏达也曾评价过此事,他说,当这些僧人经过闹市时,依旧心如止水,但释永信和他的弟子们永远都不能做到。这就是因为大悲寺僧人真正做到了收拾了“双目”“六根清净”,这才能让他们在各种动乱的环境中心如止水。
梁宏达说,大悲寺僧人所到之处引发的触动,就是佛心的传递、也正是佛学的魅力。
出家人,却热衷于商业化
大悲寺奉比丘戒、菩萨戒,僧众苦修,在很多人眼里,它正是少林寺的“反面”。少林寺,是一个十分热衷于“商业化”的寺庙,它在住持释永信的带领下,涉足互联网、注册公司,在商业化的道路上一去不回。
当然,少林寺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的。它的发展,有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少林寺》,当时《少林寺》风靡一时,嵩山上少林寺的知名度也就迅速提升,又恰逢改革开放,少林寺也就借着这股“东风”快速发展了起来。
释永信在16岁就进入了少林寺拜师学艺,带队在国内外进行无数巡演。在成为少林方丈之前,释永信已经为少林寺将来的商业化做好了万全准备:他注册了以少林寺为主体的公司、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寺庙的利益;他在90年代就极具前瞻性地将互联网带入了少林寺,为少林寺的发展做准备。
1999年,释永信成为了少林寺的主持,寺庙更的商业化更是加速推进,资料显示,少林寺每年获得分红都高达4000多万,这还不算少林寺产业链带动登封市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间接收益 。
对此,人们当时然是颇为不解,甚至是反百思特网感的。就像前文所述,少林寺毕竟是寺庙、是天下禅宗祖庭,释永信的一系列商业化操作,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出家人不问世事、不涉红尘的印象,给了 人们一种“和尚也可以成为一种职业”的印象。
甚至,各种关于释永信和少林寺的“黑料”满天飞,什么他有妻儿,什百思特网么他资产无数、穿金戴银等等。不过,释永信似乎对这些说法也并不太在意,他坚持认为自己的商业化道路并没有什么问题,他觉得自己是为了促进少林寺的发展、给僧侣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少林寺收入的绝大部分,也都被用于修缮寺庙或者其他活动。
从善如流,也许是殊途同归
对比起来看,大悲寺和少林寺,确实像是一对反义词:一个穿百衲衣,一个衣着光鲜;一个持戒苦修,一个体态富贵;一个隐于山林,一个旅游胜地。
以大多数人的观念来看,当然是大悲寺更加符合我们对于佛寺的印象,大悲寺的僧人,也更像是潜心修佛、六根清净的和尚。毕竟我们总是怀着这样的看法:总觉得但凡是朴素的便是更加“胜人一筹”的,尤其是对于修行来说,就像我们总会觉得那些在西藏磕长头的信众更为虔诚一样。
但有时候事情也并非都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少林慈幼院,成立于2004年,已经有十多年历史,除了常年救助1000多名孤儿外,更是收养了300名孤儿。这是少林寺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维持的孤儿院——不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全凭少林寺一己之力。
钱从哪里来?除了信众募捐,就是商业化的收入。佛说“普度众生”,开办慈幼院、助养孤儿;成立基金会、照顾老弱;开办佛学院、培养僧才,从某一种角度来看,都是“普度众生”的行为。
与大悲寺拒绝商业化的苦行教化度众不同,释永信和他治下的少林寺,选择的是另外一条救困的道路:给孩子一个家、让他们读书上学、教他们自立自强。
普度众生,真的有“高低贵贱”之分吗?想必是没有的。僧众们有自己的修行方式,就如同济公活佛不受戒律拘束 、嗜酒好肉,但依然是学问渊博、积德行善的得道高僧、是禅宗第五十祖一样,我们需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毕竟商业化并不是彻底的坏,而为了抬高大悲寺而对于少林寺大加指责的行为也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