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挡(泰山石敢当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
在我国的广大地区,都能够找到很多深埋地下并露出一半的小石碑,他们或大或小,或高或矮地矗立在住宅、村落、街道桥梁的要冲之处,上面镌刻有几个遒劲大字“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
(网络配图)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石敢当起源于我国古人对石头的一种崇拜,是一种灵石信仰的遗俗。
将这种小石碑置放于这些特定的地方,为的是祈求灵石可以抵挡一切妖邪,保佑人们不受邪恶势力的侵害与骚扰。
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对石敢当的遗俗有过这样的记载:“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石敢当已经作为灵石信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深深地根植于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之中,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民俗现象之一。
关于石敢当习俗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石敢当寓意“石可当其冲”,所以要将它置放于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关键场所,起到阻挡妖邪,消灾避难的作用。“故镇于庐宅,墙隅街衢巷屋门前直冲之处也。”
第二种观点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时期一位威名显赫的将军。唐朝初年经史学家颜师古在《急就章注》说:“敢当,言所当无敌也。”按照他的说法,所谓“石敢当”就是一位姓石的勇士。
(网络配图)
第三种说法认为,石敢当源于某一件事或某个人的传说。
在《泰山民间故事大观》里,记载了这样的一则故事:石敢当出生贫苦农家,有一天上山干活,恰逢一位新娘子出嫁。石敢当发现在花轿的后头跟着四个小鬼,仗义的他,害怕小鬼祸害新娘,便一路护送花轿进入新郎家。小鬼还不打算罢手,一直在新郎家附近逡巡,石敢当随即捡拾了两块石头放在大门口,大声呵斥道:“石头在此,就代表我石敢当也在此。”从此演变成一种风俗。
另一则故事是说,山东泰山附近有个县,百姓原本安居乐业,但后来经常有妖邪出入,百姓深受其苦。甚至县官石敢当的儿子,都被残害致死。石敢当带领百姓们和妖邪殊死搏斗,最终战胜妖邪,恢复了平安祥和的生活。石敢当去世后,百姓们为纪念他,家家户户树碑立传,上书“石敢当”三字。
当然,这些传说,都源于百姓对邪恶势力的痛恨,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它附会在石敢当上而已。
石敢当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汉代。西汉书法家史游在他的《急就篇》中载有如下记载:“师猛虎,石百思特网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我国出土的最早石敢当碑刻来源于唐朝,出土的年代是在宋庆历年间。当时福建莆田县令整饬县衙,挖掘出一块石敢当石碑,上面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等字样。
而泰山石百思特网敢当的出现,则要略迟,大概形成于明清时期。
(泰山极顶)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把石敢当和泰山结合在一起呢?这是和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关。
泰山所在的齐鲁大地,自古就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泰山位居五岳之首,不但气势磅礴,而且钟灵独秀,自古以来就神秘莫测,享有“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正因为这样,泰山也在历代帝王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天子祭祀和封禅的神山。
自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后,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等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声势浩大的封禅盛典。
封禅大典在古人心目中,拥有无可百思特网替代的神圣地位。司马迁的父亲因错过了汉武帝封禅泰山的典礼,而抱憾终身,他在《史记》中写道:“执迁手而泣曰,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泰山封禅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礼仪大典,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也对神话泰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人们把最初的山石信仰和泰山信仰结合起来,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泰山石敢当”的习俗。
由此,泰山石敢当不但具有最初的“镇宅、厌殃、消灾、弥难、保佑平安”等功能,还兼具了泰山所蕴含的灵性和神力,赋予了人们求必应、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