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内丹(道教内丹心法入静)

时间:2021-06-12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道教内丹(道教内丹心法入静)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

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

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

道教内丹心法入静,修炼内功的第一关!

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

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积累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

初学者达到入静目标须克服杂念

道教内丹心法入静,修炼内功的第一关!

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

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杂念。平常生活中不觉得,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架驭。

那么,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百思特网量,不断地排除杂念,最终驯服这匹野马。驯服这匹野马的过程也就是功夫长进的过程和身体健康的过程。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实际上这就说明他的心境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剑斩心魔。

入静的征象

道教内丹心法入静,修炼内功的第一关!

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算得上入静呢?要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功夫深浅不一样,所以各人的体验必然不一样,但一般来说,都有一些共同百思特网的征象。

1

神志

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

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

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台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

2

呼吸

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

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一切顺其自然。

3

体感

体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气场感。练功者能够感觉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

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或者感到身体发轻发飘升入天空,或者身体发沉深入地下千丈。

4

深层意识

入静到比较深的层次时,天目穴往往还会出现各种景象。如见神灵,如闻虫鸣、鸟叫,异香扑鼻,佳人如画,多种山川美景、亭台楼阁历历如在眼前。

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须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镜不起波浪。

入静的姿式

道教内丹心法入静,修炼内功的第一关!

静功主要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括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练功者身体太弱,实在坐不住的情况下采用,一般人尽可能采用坐的姿式练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以平坐式为宜,这样四肢舒畅不受压迫,有利于入静。随着功夫的加深,修炼者必须逐渐过渡到盘腿式,特别是进入高层次的法门时,必须以双盘才能出功夫。

因为这种姿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收慑心神,而且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机在躯千部位发动,而且一旦真气充盈寸,下盘坚固的阻力也有利于锻炼内气的力量,不管哪种姿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自然放松,放松全身才有利于入静。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要求脊柱竖直的情况下,全身的叽肉放松,既凝静而又不僵。

太极拳有一名词叫“虚灵顶劲”,头住上顶,脊椎自然就竖直了绍过。不过一个初学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则反而会引起紧张。其实只要牢记放松,再随时注意调整身体的紧张部位,保持全身舒适就行了。

入静的方法

道教内丹心法入静,修炼内功的第一关!

1

呼吸入静

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

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上下出入。

练功者有了一定基础,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况下,可以着意于全身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间善,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弛舒适的状态,一旦杂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杂念,这样一念代万念,就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

2

意守入静

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意守法的优点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点是火候不容易掌握。

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放开。千万不可死死守住,否则就会出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别是头昏脑胀。

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普遍(肚脐下一寸五分),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百思特网以意守下丹田为主。

3

体感入静

练功一段时间以后,全身经络都已通气,这时体内出现各种感触。

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感觉是真气在体内发动的感觉,如真气的流动、窜动、跳动感,还有全身通气时真气的颤动感(类似通电的感觉)和气场感,还有真气生发时的热感。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体会这些感觉,仔细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觉,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杂念排除了,从而达到入静的目的。以笔者的体验,体感入静法的效果比较好,这种入静法比较轻松,不会带来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紧张,一方面这种方法能提高内省的功力,为日后的现想法以及出现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础。

4

口诀入静

各门派都有相应的口诀,默念口诀是帮助入静的妙法。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别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各门派的口决当于各门派功法中求之,这里介绍一种简便的口诀:“松一静一通一洞一”。

练功时可以轻轻发声念,声音悠长缓急,高低相间。念“松”时,声波从会阴一直震荡到百会,念“静”寸,声波震荡从百会到会阴,念“通”时,声波震荡从会阴到百会,念“洞”时,声波震荡从百会到涌泉,再念“松”时,声波震荡从涌泉到百会,如此循环。熟练以后,可以不发声,默念口诀,也能帮助入静,疏通经络。

5

念师默像入静

念师默像法就是清师傅法中的一种,是一种师承传功的秘法,无论是用于静功中入静,或者开发自身功能,以及利用师傅的功力帮助发功治病,都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的做法是,练功时,先放松入静,然后轻轻地默想师傅的形象。开始时可能比较模糊,随着功夫加深,慢慢地就会默想得比较清楚。入静的程度就越高,师傅的形象就会默想得越清楚。在入静过程中,不要让师傅的形象离开自己的啮海,如果其他人进入脑海就是杂念,—定要排除。如果对师傅形象记忆不清,可以看清楚师傅的照片后默想,这样入静的效果也不错。

入静除了作为一种功夫需要不断修炼以外,同时也需要练功者超脱世俗的名利,从善重德,自求心地安宁。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蝇营苟丑、脑满畅肥、利欲熏心、心计满腹的人是很难入静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心地光明,坦坦荡荡,从善重德。才是练功者应修的大道。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