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余秋雨(易中天为何瞧不起余秋雨?)
《典论论文》中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作为叱咤风云的“学术超男”,登上百家讲坛的易中天与因《文化苦旅》而声名鹊起的余秋雨,是许多人在文化历史方面的启蒙老师。他们的出现,填补了大众历史文学领域百废待兴的空白。
然而,易中天和余秋雨似乎向来不太对付,二人“交恶”的传闻也是一度甚嚣尘上。易中天为何在种种场合中,屡次表达自己瞧不起余秋雨?余秋雨更是在采访中自称不识易中天。这两位在各自领域里独领风骚的人物,究竟缘何决裂般站在了对立面?
两位名人的交恶
同样屡屡在电视传媒中露面、同样擅长著书立说、同样是从大学讲堂转向了公众视野,多年以来,易中天一直被拿来与余秋雨作比较。不过,在一次访谈中,易中天却坦然表示:“我对余秋雨心存一份敬意,但更多的是不以为然。”易中天为何会瞧不起余秋雨?
在文章里流露出自身高洁品行的余秋雨,于为人方面却争议颇多。08年汶川大地震时,余秋雨曾允诺向红十字会捐款二十万,然而他所答应的款项却迟迟未到。面对质疑,余秋雨没有拿出收据、证据澄清,而是苍白的声称这是他人浪费精力的造谣。
“诈捐门”风波迭起,易中天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余秋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文,毫不吝啬的表达他对余秋雨的不满。在这篇文章中,言语犀利的易中天对余秋雨极尽调侃,认为余秋雨这个人不够诚实,言而无信,说他“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在易中天看来,他们两人在骨子里是截百思特网然不同的。心直口快的他,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明里暗里的嘲弄余秋雨,打趣余秋雨是“天下第一傻”。易中天与余秋雨的的代表作品,都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二人之间的矛盾或许正因如此,才有了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易中天的心中,历史应该端庄而厚重,文人应该以学问为主,不该与铜臭有太多瓜葛。而名利双收的余秋雨,非常善于投机取巧,这一点令易中天颇为反感。寄情山水,云淡风轻,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
面对易中天的这份“瞧不起”,余秋雨十分地不以为意,更是自称至今不识易中天。“我知道他讲课很好,但是我没有听过。”在某次采访中,余秋雨这样回应二人的争议,“因为我完全没有时间,也从来不看报纸、不上网。”
看似颇为平静、对易中天的犀利言辞淡然处之的余秋雨,其实也很有自己的态度。他在《我等不到了》一书中直白地写道,易中天老是讲三国勾心斗角的权谋,是一种不利于社会的负面引导。他还说易中天要注意训练文笔,暗讽其文采不佳。
余秋雨表面上选择无视,并没有回应易中天只言片语,但他也会在某些场合调侃一下“耿直”的易中天,也算是一种巧妙的反击。这二人的刀光剑影、你来我往之间,也为文坛增添了不少趣闻。难道同行注定是冤家,文人必定相互倾轧?
不同的人生际遇
如果就作品而言,余秋雨称得上是“暴得大名,饱受非议”。1992年,《文化苦旅》首发便迅速走红,上至专家学者,下至贩夫走卒,皆人手一本。这本游记对于中文世界的震撼不言而喻,犹如鸿蒙开智般令世人领悟:原来文化的讨论可以不用通过八股文的考证。
《文化苦旅》爆红的第二年,恰逢内地电视行业改革,各个地方电视台如雨后春笋一样接二连三地冒头,一夜之间传统纸媒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好在余秋雨是上海戏剧学院出身,对传媒的理解也与时俱进,头脑灵活的他很快就搭上了电视这条快船。
余秋雨红了,甚至一度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进入电视传媒百思特网后,一贯自恋的他总会不自觉地扮演“文化导师”,用一些戏剧化的桥段将自己衬托成非凡的人物。
于是,各种非议便随之而来,说他文章矫情空洞者有之,说他擅长无病呻吟者有之,说他引用出错者有之……
余秋雨一边在电视上频频露脸,在滚滚红尘的名利俗务中无法脱身,一边又要显得超凡脱俗,如清莲般高洁。在余秋雨跨界担任 “青歌赛”评委这一年,手头仍十分拮据的易中天,以年近花甲的岁数,凭借着百思特网一口独特的腔调,在《百家讲坛》一炮而红。
作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成长于书香世家的易中天,在成名之前也是标准的科班出身。青年时期的易中天,和余秋雨一样醉心于文学创作。但易中天深知,要文艺,先生活。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孤身跑去了新疆建设兵团。
在边疆习得的一口纯天然、原生态的语言,不仅让易中天亲近了劳动人民,还让他了解了劳动人民的趣味。2006年,央视请他去录《百家讲坛》,开出了一期1000块的酬金。在吃遍了挫折与苦难之后,易老师终于在全国人民面前火得一塌糊涂。
我们无法否认,易中天在品三国上的风采,是后人所难以超越的。易中天的成就,不在于学术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将 “教书匠”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普罗大众在生动活泼的讲述中,感受到了学术的可亲,体味到了知识的有趣,这才是他带给这个时代的最大价值。
自古文人相轻
近些年来,“文人相轻”的景象愈发多见。通常而言,能够在学问上自成一派的学者,一定是非常自我的人。如果一个人无法坚持自我、没有独到的见解,只会人云亦云、随声附和,那么他也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只能拾人牙慧而已。
为了证明自家学说的优越性,为了维护自家流派的道统,文人之间互相轻视、争来斗去便是司空见惯的局面了。各路名家们为不同的观点和见地不断发声,互相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与著作,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有作为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易中天紧紧按压住时代脉搏,执着追求真理,不惧俗势围攻。这一腔孤勇,在当今这个媚上文人满患的浮躁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而余秋雨作为中国戏剧理论的扛鼎人物,研究成果斐然,他三十年出版的著作至今仍是戏剧学科的权威教材。论学术地位,他更胜易中天一头。
易中天与余秋雨,都是所谓的“文化明星”,他们启蒙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文学与历史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多年过去,昔日的浮沉往事已成过眼烟云,世人也不必过于纠结他们二人的恩恩怨怨。一切是非对错,都交由时间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