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简说明朝10大太监)
1、郑和
郑和出身不明,可能是元代云南平章政事回回人赛典赤的六世孙。付友德、蓝玉平定云南时,郑和被掳回南京并入宫成为宦官,后来又跟随军队前往北平,进入燕王府服务。郑和身材魁伟,又很聪明,得到朱棣赏识。
朱棣靖难起兵时,郑和随军出征立了战功。永乐初年,朱棣在征询了尚宝司少卿相术师袁忠彻的建议后,选择郑和作为正使出使西洋,正是看中了郑和知兵有谋略,以及他的回回人和信佛背景。
从1405到1422的17年时间里,郑和在朱棣的支持和命令下,六次下西洋。这是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开辟了航线创造了航海奇迹,展示了明帝国强大的国力,消灭海盗陈祖义、擒获锡兰王亚烈苦奈儿和苏门答腊的苏干剌,促进了当时明朝与亚洲和非洲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朱棣死后,郑和成为明朝首位南京守备太监,率军镇守南京,并主持了南京宫城的修缮。直到宣德五年(1430年)十二月,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三年后的返航过程中,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从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最正面的宦官形象。
2、王振
王振是河北的一个落第秀才,因为科举之路太过艰难,在永乐末年自阉入宫当了宦官。因为粗通文墨,王振得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喜爱,被派到东宫成为朱祁镇的“王伴伴”。这10年的陪伴,成为王振飞黄腾达基础。
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王振立刻被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虽然明英宗年幼,朝政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辅臣“三杨”的手中,王振没有得到干预朝政的机会,但他专注于结交大臣和讨好明英宗,培植自己的党羽力量。
1442年左右,太皇太后和三杨都相继离世,王振的紧箍咒被解除了。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明太祖朱元璋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直接摘掉。
随后的8年时间里,王振广结党羽作威作福,在京城给自己大兴土木造豪华府第,被明英宗称为先生,朝廷上下也称之为翁父,权倾一时。
1449年,北方的瓦剌军突入边内,妄图建立一番功业的王振,就极力劝年轻的明英宗亲征。20万大军被瓦剌军诱敌深入,中途意识到危险的王振决定退军。但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王振撤退途中邀请朱祁镇到他家乡去巡幸了一番,结果耽误了行程。
大军走到土木堡时,被瓦剌骑兵追赶上,两军交战结果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数十位文武大臣几乎全部战死,王振也被杀。王振这种丧师辱国的人,本应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但当了俘虏的明英宗重新当皇帝之后,居然下诏为王振正名,还建祠祭祀。
3、曹吉祥
曹吉祥原本是王振的属下,曾经多次担任监军出征关外,并借此在家中养着不少死士。明英宗因为土木堡之变被俘,景泰帝在位时,曹吉祥相对平静地升任司设监太监。
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曹吉祥伙同石亨、徐有贞等人,密谋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在曹吉祥作为宫中内应的情况下,石亨等人带着家兵把囚禁在南宫的朱祁镇放了出来,成功复辟。
事后曹吉祥被明英宗委任总督京城三大营,权势一度非常煊赫。但是在看到石亨等人被明英宗设计除掉后,曹吉祥自感命运堪忧。于是在1461年和嗣子曹钦举兵叛乱,但最终被明英宗设计逮捕,千刀万剐而死。
4、怀恩
怀恩出身文人之家,父亲戴希文曾任太仆卿,宣德初年因为怀恩族兄时任兵部侍郎戴纶一案的牵连,怀恩被抄家籍没入宫当了宦官。可能是从小受教育的缘故,怀恩为人正直、性情耿直、识书知礼。靠着自己的聪明、勤奋、能干、恭谨,怀恩在成化初年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当时真正得宠的实际上是掌管西厂的汪直,以及梁芳、韦兴等宦官,但因为怀恩辈分比他们高,又为人正直廉洁不贪,所以在宦官中威信很高。
怀恩常常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调和皇帝、太监和大臣之间的关系,保护朝中正直的大臣。如名臣刘大夏就曾被宦官阿九诬告而进了诏狱,因为怀恩在明宪宗朱见深面前力保,刘大夏才被释放。
员外郎林俊弹劾梁芳被下诏狱,宪宗朱见深想处死林俊。怀恩冒死力谏,惹得朱见深大怒,直接用砚台把他砸出殿外。怀恩很机智,他一面派人斥责镇抚司陷害忠良,并警告他们不得擅自杀人,一面称病不出。最后,朱见深服软派太医去为怀恩看病,还把林俊给放了。
汪直主持西厂时,特务政治危害过深,怀恩在宫中配合首辅商辂等人,最终促成西厂被罢除。成化末年,明王朝再次陷入储君之争,得宠的万贵妃和梁芳等人勾结,密谋唆使朱见深废掉太子朱佑樘,怀恩据理力争,被朱见深发配到凤阳守陵。
朱佑樘即位后,怀恩回到京城继续掌管司礼监,并在弘治初期的朝局拨乱反正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怀恩力主驱逐尸位素餐的万岁阁老万安,能臣干吏纷纷入阁,为弘治中兴开了一个好局。
但是回朝不久,怀恩就因为积劳成疾离世。明孝宗朱佑樘特意建造显忠祠,表彰怀恩的功德。
5、汪直
汪直是瑶民后代,成化三年(1467年)平定大藤峡叛乱时被俘进宫,一开始侍奉万贵妃,后升任御马监太监。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宪宗建立起新的特务机构——西厂,由汪直统领,人数是东厂的两倍。短短几个月时间,西厂就已经“权宠赫奕,都人侧目”,搞得人心惶惶。五月,由于首辅商辂和六部九卿的反对,明宪宗暂时罢除西厂,但一个月后又重开,首辅商辂等人辞职。
南京镇监覃力朋运私盐,骚扰州县打杀朝廷命官,西厂将此事报告给明宪宗,覃力朋险些被处斩。明宪宗因此认为汪直的西厂能探知奸情,非常宠信。百思特网而西厂后来为非作歹,可能并非汪直的本意,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下属锦衣卫百户韦瑛为他操办。
汪直除了提督西厂之外,还干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让他成为明朝军功最盛的一位宦官。成化十五年(1479年),汪直监军平定建州女真三卫,事后受命总督禁军十二团营,开明代宦官专掌禁军的先河。
成化十六年(1480年),鞑靼入侵河套地区,汪直再次监军。他和兵部尚书王越商议,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保国公朱永率大军从南路走,汪直和王越则率少部人马沿边境往榆林收集情报,侦查得知疏于防范的蒙古王庭就在威宁海。
汪直当机立断调大同宣府两镇精兵两万,昼伏夜行二十七天奔袭至威宁海,大获全胜。达延汗巴图蒙克(小王子)仅以身逃,达延汗的妻子,蒙古传奇女英雄满都海战死。战后王越功封威宁伯,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伯的文臣之一,汪直加食米四十八石。
此后直到成化十九(1483年)年五月,汪直一直作为监军在边境御敌,多次率军打退鞑靼军的入侵,先后加食米324石。因为太监立功只能加食米,一般每年12石,像汪直这样3年几百石的,实属罕见。
但由于长期在外,汪直与明宪宗的关系逐渐疏远,而他自己也不能直接掌控西厂,导致宠信度很快下降。就在当年六月,汪直被弹劾,送往南京降级安置,这一年汪直才二十出头。
汪直被调离后,边境形势一度恶化。大同总兵许宁、巡抚郭镗、镇守太监蔡新消极抵御,又中了小王子的诱兵之计,差点丢掉了大同镇。
直到弘治十一年(1498年)左右,明孝宗才将汪直召回,但汪直已经失去了影响力。
6、刘瑾
刘瑾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改姓刘,再净身入宫当了宦官。弘治年间,刘瑾掌管教坊司出错而获罪,被打发去侍奉太子朱厚照,这成为他后来掌握权力的契机。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命刘瑾执掌钟鼓司,刘瑾重新获得官职。而朱厚照还从东宫带来了另外7位宦官,和刘瑾一起合称“八虎”,当时刘瑾排名只是第七。
一开始,刘瑾他们只是通过以进献飞禽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并没有太过出格的行为。但朝臣担心这些人日后成为权宦,于是六部九卿纷纷上奏弹劾,要求处死八虎。16岁的朱厚照看到奏章,都被吓哭了。
刘瑾作为年长者,第一次展示出他的狡黠。他告诉朱厚照,文官们敢于这样,就是想给陛下来一个下马威,而且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跟大臣们穿一条裤子,这是要架空皇帝啊。朱厚照一听大怒,果断把王岳等人贬往南京充军,任命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一夜之间局势大变。
但刘瑾是个很奇怪的人,他的偶像就是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他要做一番事业。他掌握大权之后,干了几件大事,但这些大事似乎又超出了他的眼界和能力。
第一件,“查盘”审计整顿明朝各项财政收支。刘瑾组织科道官员,对军民府库、钱粮、各边年例银、两淮盐运司革支盐引、都司卫所军器等进行核查。
第二件,清丈军队屯垦的土地。清丈土地是大工程,明朝只有朱元璋、张居正主持开展过,一般人不敢干得罪人太多。这次清丈,发现被军官侵吞的军田占到总数的70%,意味着朝廷可以征收的赋税少了2/3还多。清丈暴露问题,也自然得罪人。刘瑾干的这件事,背后离不开朱厚照的支持。
第三件,整治官僚体系。调整官员考核制度,把京官三年一考、地方官六年一考,改为随时抽查、轮换考察,让官员们尤其是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如坐针毡。南方富庶省份官员不得由本省和邻省人担任,漕运官员不得由沿河省份官员担任。
除此之外,还包括减免赋税、限制东西厂权力、改变民风民俗“令寡妇尽嫁,丧不葬者焚之”等等,综合起来看不得不说是一场变革。
而这样规模的变革,显然不应当是刘瑾的个人行为,而是皇帝朱厚照的意志体现。一切的根源在于,朱厚照在试图通过变革,和整个官僚系统争夺权力,实现乾纲独断。
至于刘瑾的倒台,表面上看是另一名太监张永的揭发,其实是朱厚照的丢卒保车,因为此时的文官体系之牢固,已经不是朱厚照所能撼动。正德五年(1510年),朱厚照先是把刘瑾降级发配南京,后来因为搜出刘瑾有谋反证据(壶里藏刀,怎么看都是栽赃),不得已才将他凌迟处死。
7、张永
张永也是正德年间宦官集团“八虎”之一,早年和刘瑾一起,在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因为张永弓马娴熟勇武有力,很对朱厚照的胃口,被朱厚照称为“壮士张”。正德初年刘瑾当上司礼监百思特网掌印太监时,张永则负责督十二团营和总神机营,替朱厚照掌握军权。
在安化王朱寘鐇打着“清君侧”旗号反叛后,张永受命监军和杨一清一起去平叛。但大军走到半路,叛乱就已经被边军剿灭。回程途中,张永和杨一清联合,向武宗朱厚照提出铲除刘瑾,朱厚照一纸诏书就把看起来不可一世的刘瑾处理掉了。
此后,张永代替刘瑾成为朱厚照的代言人。张永与刘瑾不同之处在于,他和文官集团的关系非常之好。大学士杨一清、圣人王阳明都和他交好,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之后,就是张永和王阳明商议将俘虏的朱宸濠押进京城献俘的,避免了王阳明因为江彬的馊主意而获罪。
在朱厚照死后,江彬一伙试图谋反,正是张永带着神机营镇守京城九门,配合杨一清等人诛杀了江彬,算是危急关头挽救大明王朝。
明世宗朱厚熜继位后,张永被贬黜。嘉靖八年(1529年),杨一清等人上奏为张永平反,遂起用掌管御用监并提督团营,同年病死,杨一清为他写了墓志铭。
8、冯保
冯保何时入宫不清楚,嘉靖十五年(1536年)入选内书堂读书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因为冯保书读得好,字也写得漂亮,嘉靖皇帝称呼他“大写字”,而不直呼其名。
隆庆元年(1567年),冯保开始提督东厂,掌管御马监,隆庆六年(1573年)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在万历初年的政局动荡里,冯保因为个人恩怨而与张居正结盟,扳倒了首辅高拱,张居正得以成为首辅,开始了万历新政。
冯保识大体顾大局,他作为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和李太后一起坚定支持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使得张居正的政策能够实施。大明朝在万历初期得到中兴,冯保也算是一员功臣。
同时,冯保作为在内朝监督和辅导万历皇帝的主要人员,对年幼的万历皇帝非常严格。即使是张居正献给万历皇帝一些好玩的东西,都会被冯保提醒,免得万历皇帝玩物丧志。
但是他对万历皇帝的严格,却为后来他被贬黜留下了祸根。有一次万历皇帝调戏宫女,冯保跑去向李太后告密,导致万历皇帝差点因此被废掉,让小皇帝怀恨在心。
冯保对小皇帝很严格,但是自己却贪财好货,生活也很奢侈,京城里宅院很多。他还偷偷地把皇宫内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图》偷出来,自己在上面题跋 “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司礼监太监”。这一点毛病,他的盟友张居正也有,这也是导致他们后来被清算的原因之一。
万历皇帝亲政后的1582年十二月八日,冯保被贬为奉御,发配到南京明孝陵,全家削去官籍。一个月后,冯保就在南京病死。冯保的弟弟冯佑、侄子冯邦宁削职后死于狱中。
冯保文化修养很高,通乐理、擅弹琴,并造了不少琴。他还喜欢刻书印书,如《启蒙集》、《四书》、《书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经书音释》等。
9、魏忠贤
魏忠贤早年是个浪荡子,因为自感没有前途,又认识宫里的太监,于是自宫并改名李进忠,随后被引进宫内当了宦官。魏忠贤人非常灵活,通过各种巴结来到了时为皇太孙的朱由校母亲身边,并结识了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二人还结成了对食,从此狼狈为奸。
魏忠贤的高光时刻很快就要到来了,万历皇帝和儿子朱常洛一个月内相继去世,朱由校由皇太孙瞬间成为了当今皇帝。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不识字的魏忠贤破例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朱由校因为父亲不被万历皇帝喜爱,常年被冷落,没有认真读过书。因此,朱由校对于朝政大事基本无心处理,而身为贴身太监的魏忠贤“义不容辞”地出来代劳,他自己头也不抬地专注于自己的木匠事业。
同时,魏忠贤还苦心孤诣地为朱由校整出很多新鲜的玩意,什么倡优声伎、狗马射猎,乐此不疲。两年后,魏忠贤提督东厂,还领有上万的内操军,权势逐渐开始煊赫。
魏忠贤随后几年干的事,可以用崇祯皇帝的话来描述,“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 “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
魏忠贤被称为百思特网“九千九百岁”,以致大明朝“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魏忠贤不同于以往的那些明朝大太监,他是真的祸国乱政,因为皇帝朱由检也是真的不理政。也是魏忠贤,把明朝党争带入了新高度。
即便是崇祯帝朱由检刚继位时,也对魏忠贤多有忌惮,只能暂时稳住然后蓄势待发才解决了他。
10、王承恩
王承恩原本是大太监曹化淳的属下,后来深受崇祯帝宠信,累官至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1644年)年三月,李自成率军攻打北京,崇祯帝命王承恩提督京营禁军。攻城战中,王承恩表现英勇,但无奈大势已去。
三月十九日早上,绝望的崇祯帝在王承恩陪伴下,登上煤山(景山),最后吊死在山腰周赏亭下边的歪斜的老槐树上。随后,王承恩追随崇祯帝,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
崇祯帝和王承恩的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后来被装入柳木棺内,停放在东华门外。
南明弘光帝为王承恩谥忠愍,清朝康熙皇帝还为王承恩在崇祯帝思陵附近竖碑立传。